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在大数据产生以前,就有了杀熟。

简言之,杀熟就是做生意的时候凭借身边人对你的信任,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交易。

如果你卖的是货真价实的商品,无可厚非,但如果拿着假冒伪劣的东西欺骗熟人,那杀熟之心便昭然若揭。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因为对熟人了解透彻,很多行业都会选择身边人先“下手”。

比如保险行业,如果一个人做了保险业务推销员,那他首先一定是说服自己的家人朋友购买,家人朋友信任了再推荐到他们的圈子里。

还有近些年风靡起来的微商,很多初入行做微的商总会先找到熟人现身说法,熟人买下第一单也意味着正式开张了。

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有了大数据的概念,电商平台可以根据互联网算法收集所有用户的大数据,收入层次、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甚至活跃圈子等都一览无余。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据此,他们会“看人下菜碟”,对不同的人实行不同的定价方式。

从经济学上来讲,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弹性进行指导定价策略并无不妥,但大数据杀熟因涉嫌窥探用户隐私并有意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失,不合规也不道德。

最先利用大数据宰客的当属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亚马逊针对某种销售的碟片进行定价测试,通过对比收集到的用户信息,把他们的购买意向按等级分类,然后制定不同价格。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直白点说,就是如果亚马逊发现你很有意向买此种碟片,并对价格变化不敏感,那么就定高价,而如果发现你是那可买可不买,并且价格稍微变动点都会改变决定,那就定低价吸引你。

纸包不住火,亚马逊的价格歧视策略很快被用户们发现,并疯狂投诉。事情败露,亚马逊只好向用户道歉并停止测试。

虽然亚马逊停止了,但他的行为却启发了众多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欺骗顾客的互联网商家越来越多。

2017年,一位微博名为“廖师傅廖师傅”的用户贴出了自己被旅游平台和网约车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杀熟一词正式在中国流行开。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没过多久,媒体刊登文章报道了廖师傅的遭遇,一石激起千层浪,大数据杀熟成了中国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谈论话题,而大数据杀熟涉及的人群、欺骗消费者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

大数据杀熟的惯用伎俩

大数据杀熟在我国有多普遍呢?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而且,被调查者反应,从点外卖、网购商品、打网约车甚至除外旅游订旅馆、机票,都有一套大数据杀熟的套路。

那么,大数据杀熟主要针对那些人群呢?

首先,是形成消费习惯的老用户。比如,你在某平台经常购商品,甚至为了获得优惠还充值做了会员。

按常理,老顾客本该享受优惠价格,但事与愿违,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后,为这类用户推送的反而是高价,而且很难有优惠。

因为经过算法分析,老用户已经形成习惯,价格稍微变动不影响他们的消费。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其次,活跃用户也是容易被“宰”的群体之一。举个例子,你计划假期来趟远途旅行,于是就会提前搜索目的地的旅游攻略、附近酒店价格、往回机票等信息。

在你查看这些信息的时候,平台也在读取跟踪你的动态,大数据分析一番断定,你很有大几率会乘坐某趟航班到某个地方旅游并住在某家指定旅馆。

于是,当你订旅馆的时候,价格比实际要高,而机票价格也会悄悄涨上去。

来自北京的张女士就有过切身体验。2020年暑假期间,张女士计划带家人去海南旅游,并提前就去了某个旅游平台搜索机票信息。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出人意料的是,张女士第一次查的机票是一个价格,而过几天再去查价格就涨上去了。

既然决定了就算价格变动也得出发,最后张女士订到的机票价格比初次搜索高出了接近1000元,这就是赤裸裸的大数据杀熟。

另外,用户使用操作设备的不同也会影响平台定价。

比如,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距离同一个用户呼叫网约车,使用昂贵的手机打车比使用普通便宜的手机要贵出一截,大数据根据用户的经济水平来定价,悄无声息的完成了杀熟。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除此之外,用户的定位也会影响到平台为其定制的价格。

用户居住的小区是否是富人圈、小区周围有没有同类型商品在售卖、如果去实体店购买开通是否方便,这些因素都会被大数据分析,以帮助互联网平台完成定价。

既然大数据杀熟如此普遍,为什么却没有监管机构来干涉呢。

其实,根本原因是,由于互联网经济是新兴产业,大数据算法又是新生事物,大数据杀熟现象很难用先有法律界定,受害者举证困难。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如果说平台通过大数据杀熟造成了消费者财产损失,那自由正当交易已经完成,不存在强买强卖也不存在商品质量问题,有什么证据可以维护消费者权益呢?

如果说平台商家违反了电子商务的法律,但现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条符合大数据杀熟的行为。

如果说平台有侵权责任,那有怎样证明他们存在侵权行为,又违反了什么责任呢?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所以,尽管很多人反感大数据杀熟,也试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但都徒劳无功。

但是,监管部门会任由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横行呢,肯定不会。时代在进步法制法规也在完善,针对大数据杀熟,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有了动作。

大数据杀熟杀的是互联网经济的未来

2021年2月,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制定发布了《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强调反垄断法及配套法规法章适用于所有行业,这为平台垄断数据杀熟提供了法律依据。

6月29日,深圳市率先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明确规定一旦发现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将视为违法行为,最高处罚5000万。

深圳的率先尝试为整治大数据杀熟行为撕开了一道口子。

紧接着,广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也做出了表态。明确将重点监督互联网平台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和大数据杀熟的违规整治。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为了整治互联网时代经济秩序,关于大数据杀熟的整改措施必将不断涌现出来,而妄想利用大数据钻空子攫取利益的方式很快就行不通了。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法律法规整改,大数据杀熟就一定能长盛不衰吗?

利用用户私人信息来区别定价,在算法的时代竭尽全力地算计,时间久了便会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逼走老顾客吓跑新顾客,何谈进步发展?

深圳引领整治大数据杀熟的潮流,大数据算计用户的时代要终结了

大数据本具有宝贵的价值,帮助平台通过分析用户喜好、个人习惯等改进销售策略,为最合适的人配备最合适的商品和服务。

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靠着大数据杀熟搞歧视,那么被杀的最终是互联网经济的未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无法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心向吾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亚马逊   都会   数据   用户   被调查者   机票   大数   深圳   熟人   算法   潮流   消费者   时代   商品   价格   经济   旅游   平台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