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李宗勋(이종훈)教授(左)、 冯丁(Feng Ding)教授(右)(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芯片的电路线宽越细,越有利于提高芯片的性能。这是因为在单位面积里,可以集成更多的元件。 当前,线宽为5纳米的芯片,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生产。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电子显微镜下的石墨烯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IBS)的多维碳材料研究团队的领头人李宗勋(이종훈),和新材料工学系研究团队的领头人冯丁二人,都是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UNIST)的在任教授。他们的研究团队利用二维黑磷,实现了线宽为4.3埃(Å,0.43 纳米)的导电通道。这项成果突破了纳米的限制,通过实验向人们揭示了制造“埃(Å, 1Å=0.1纳米)”单位线宽的半导体芯片的可能性。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二维黑磷的导电原理图(图片来自网络)

二维黑磷被认为是能够担当“后石墨烯”时代主角的半导体材料。它的厚度和单层原子的厚度相当,适用于硅基半导体材料难以实现的柔软的透明元件。另外,在二维半导体材料里面,它的电子迁移度最大。再就是与石墨烯不同的是,它具有“带隙(band gap)”特性,使得控制材料的通、断电变得容易起来。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利用低温固体扩散法,将铜原子插入黑磷里面,可以形成线宽小于纳米的导电通道。(图片来自网络)

之前,曾有很多人做过尝试,他们试图把黑磷等二维材料用作制作芯片的材料。他们对于这些材料的电子特性的测量,以及应用认知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如果把二维材料真正应用到芯片的生产工艺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对此,他们都没有深入和完善的研究。韩国的研究团队着手研究并解决了这些问题。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 可以观察到的黑磷内插入铜原子后形成的导电通道 (白色线所示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团队在多层的二维黑磷的每一层之间都插入了铜原子,制作了一个可以用作电极的导电通道。当一层薄薄的铜薄膜沉积到黑磷上以后,他们对其进行了简单的热处理。由于黑磷具有异向性原子结构的性质,所以插入黑磷的铜原子保持了0.43纳米的细微的带宽。研究团队通过原子力显微镜(C-AFM)查明了这一现象。由此而形成的0.43 纳米的导电通道,可以用作半导体芯片元件的电极。同时还确认了在2纳米以下的条件里,完全可以形成从导体到半导体再到导体的基本半导体材料结构。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图片来自网络)

李钟勋教授表示,黑磷在二维半导体元件领域,作为超越石墨烯的材料备受瞩目。超越现有纳米限制的超微元件的应用是可能性的,研究团队的成果就是对这个可能性进行了实验性的确认。此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刊登在了7月29日的纳米领域国际学术杂志《纳米信函》上。

突破1纳米芯片大关

刊登在纳米领域国际学术杂志《纳米信函》上的封面论文(图片来自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黑磷   纳米   芯片   韩国   石墨   大关   原子   半导体   元件   通道   教授   团队   材料   半导体材料   图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