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从生活中获取教训,本身是一种能力

能够从生活中获取教训,本身是一种能力

1、有一条特别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就是在气氛紧张的情况下,不要对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进行指点和教导,因为这种气氛之下,你的行为只会被视为一种评判和否定。


就拿自己和女朋友说事吧,我们之间建立了一种相互督促成长的信任,约定彼此在表现不好的时刻做到相互提醒,所以,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个原则----因为我们都坚信这么做是对的。


我相信,以上我们提到的这种伴侣相互提点,以期彼此获得成长的约定,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


然而,仅仅坚持去做一件“对”的事情,还是远远不够的,以前我们都并未察觉,纠正对方能否取得期望的结果,取决的并不在于是否尽到提醒的义务,更决定于你采取提醒行为的时期。


经常无法获得效果的那种习惯是,当我看到做她一件不合适的事情,会忍不住在第一时间就脱口而出,很多次都会导致她有消极的反应。


比如,前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家的洗衣机坏掉了,我们邻居给了我们可以使用他们家洗衣机的开门密码,有一天,邻居不在家,女朋友开门就进去了。


于是我就跟她说,你应该跟邻居说一下。


她说,邻居都给我们密码了,为什么还要和他们说。


我说,他们信任我们,给我们开门的密码,但是他们不在家的时候,我们进入他们家去,对他们还是有告知义务的。


她听进去了,觉得我说的对,但很不舒服。


为什么不舒服,其实反过来,在别的地方,当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她说我的时候,我也会感到不舒服,即便你说的对。


因为那时一做了错事,立马就被人说的感觉很不好,好像被抓到了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对那随之而来的教导和指点产生抵触心理,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知觉的将对方的行为视为评判和否定。


另外,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对方说的是对的,还好,仅仅是不舒服而已,然而,如果在抵触情绪下听到的还是对方错误的指点,就会激起我们情绪化的反驳,反过来认为,对方是一个爱指责自己的人,充满委屈感。


我和女朋友在生活中,确实有过反反复复以上的体会。


后来我们彼此重新建立了约定,就是在看到对方犯错的时候,如果是大错,可以采取紧急制止,但如果只是平常行为的一些不良表现,就需要把那些教导行为延后,在关系融洽的时候,私下跟对方说出来。


尽管这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转变,但还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尤其是教导方——他需要克制住那种当下就想说出去的冲动,尤其是当另一方的犯错激起教导方生气等等情绪的时候。


但是这种对教导时期的选择,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事实也证明,这种做法的改变,更能达到让彼此成长的效果。


2、独立并不是你的最高成就,合作才是。


在知乎上,如果翻到人生道理或者给大学生建议之类的回答,总是能看到那些关于“独立”的宣传或者建议。


我一点儿也不反对,而且也十分的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学会独立,独立思考、分析、表达,不为他人的思想所左右,这样能够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负责,不会轻易因为他人的看法而怀疑自身的价值。


独立是需要做到的。


我们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依赖期,第二阶段是独立期,独立是很多大学生从依赖期中走出来所必须完成的成长任务,越早实现独立,就会具有更多的自我管理经验以及能力,所谓的更早成熟,还有第三个阶段,我们很少去强调和重视的,就是合作期。


我们的网络以及畅销书似乎都只是做到了对独立的集中强调,造成了我们对第三个阶段发展的忽视,很多人完成独立之后,就没有再往下一个”合作期”去发展。


我们所接受的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其实是“反合作”的。


年轻人少有的能对“合作”的重要性产生认识的是,在看那些招聘要求的时候,其中一个是“有团队合作精神”。


但这远远不够。


实际上,合作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说从依赖走向独立,可以看成是0到1,你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对自我负责的个体,那么能从独立走到学会合作,就是实现1到10的跨越。


说大了我们都明白,比如我说马云的财富,不是他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任何一个企业主,他们的财富都不是靠个人努力的结果……大家都很容易能想到背后那个叫做“合作”的词。


但是往小了看呢,在我们自己身上呢,有多少人能够积极的重视合作这个词,甚至能把它上升到“技能”的层面考虑?


我们学习独立学了那么久,要不要在学习合作上,也多投入一些精力,把它当作一种技能培养起来?


所以,上面这个问题,是我今天想带给各位的思考。


3、有人感慨,大学的时候热血,毕业之后都变成冷血动物了。


也许有人这样的,但我的理解是,也许正是因为一个人的成熟,已经可以让他不需要再以热血来给自身提供能量。


当他回看以往,他只是欣赏当初记忆的美好,热血属于那段青春,他不会再期待。


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他已然把热血转化为内敛的行动。


4、重新理解,“人有选择的自由”这句话。


经典之书《被讨厌的勇气》,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它所讲的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


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一种美妙的体验,书中很多对话都让我产生启发,然后真正能让我对“人有选择的自由”这句话感到震撼的,是在了解到这句话之后,一次偶然之中结合到了初高中我们都学过的那个知识点----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效应。


这是知识点我们都知道,主要说的就是“刺激——回应”,也即,我们都会受到条件左右,会以某一特定方式回应某一特定刺激。


再说的白一点,就是这个理论说,我们的行为、我们的选择是根据刺激决定的,然而真如此么,说好的人性光辉呢?


于是,光辉来啦。


有一位叫做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心理学家,他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1944年,他和妻子被送往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他们的母亲和兄弟都被纳粹残忍杀害,后来他的妻子也在集中营里死去。


光辉在于,这位心理学家,在送往集中营之前的十多年里,就已经产生了意义疗法的思想,意义疗法就是他所首创,他自己在集中营的亲身体验,让他的思想受到了深刻检验。


纳粹的囚室中,他遭到惨绝人寰的摧残,但他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后来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但是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越肉体的束缚。


在遭受外界的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的自由和能力。


这一真实的感触,让他感受到来生命意义的强大。


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运用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发掘人性最根本的原则,即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5、做一个积极主动,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人。


积极主动的人对于外界施加的刺激具有选择回应的能力,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要求做事——以前我也说,这是一种人格成熟的表现,他们内心对自己有要求,他们根据内心的标准来做事情,而不是被动听从环境的推动。


相比之下,另一种就是消极被动的人,这种人容易受到一种“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对他好,他就高兴做事,别人对他不好,他就是一副抗拒的姿态,这种人的情绪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而是在别人手中。


容易被人控制,就容易被人利用,从众之厮,后者是主力。

7、不是只有逆境才能转变你的思维。


很多人说到深刻这个话题的时候,就会说,很羡慕那些遭受惨痛经历或者经过大灾大难的人,因为他们觉得,唯有逆境环境,才能一个人蜕变而深刻,然而真是如此吗?


岂不知,多少受过灾难的人,他们尽管从自己所遭遇的逆境中“不得不”领悟一些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但他们中并没有多少人会真心感激那些遭遇,即便你能看到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说出“感谢灾难”之类的,那也多少是一些无奈的自我安慰和喟叹而已。


逆境确实是有一种好处,就是把你逼到绝境,你不得不转换自己的思维和视角,重新看待这个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从而改变一个人原有的价值观。


但是转变思维,逆境绝对不是充要条件,不然怎么解释那些没有遭受过大起大落,看待事情依然犀利独到的人?又怎么解释,还有更多的人,哪怕遭遇逆境,依然没能从中获得教益和觉醒?


想一想自己,你是哪种人,你有可能是那种在经历了你所期待的逆境之后,就有深刻领悟的人呢,还是,更可能是那种即便经历了,回头一看,仅仅经历灾难,然而什么也不能获得的人?


如果你认为你是前者,那么再问自己一个问题,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败,请问你从这些挫败之中,所能收获的教训是几何?


如果抱怨因为没有刻苦铭心的经历,所以才造就了你此刻的平庸,那我更想说,也许正是因为你一贯平庸的思想,才导致你难以获得觉悟和你所羡慕的那些深刻。


因为我相信,能够从生活获得教训,本身是一种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纳粹   能力   都会   逆境   集中营   美文   光辉   热血   教训   邻居   深刻   成熟   事情   独立   意义   思想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