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背后的思考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时不够专注,很难静心读书和作业。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提高学业成绩。

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发现,这些零零后的孩子们普遍很浮躁。课堂上不够勤奋,课间太过张扬。虽然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老师们也都在竭尽全力,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持续加强,但是成效并不显著,家庭、学校所付出的心血与孩子的成长进步不成比例。

有一个初一的孩子,很聪明,成绩也不错。但行为习惯特别不好。走路大摇大摆,说话随口脏字,时常顶撞老师,无视校规校纪。我经常和他交流,发现他是典型的“佛系少年”:没理想抱负,不自我约束,怎么都行,什么也无所谓,随心所欲,无所顾忌。有一次我说他,你再不用功学习,早晚会坐吃山空,江郎才尽,等到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学的时候,后悔就晚了,他却蛮不在乎的说:“考不上正好,清华、北大毕业生不也回家养猪卖肉吗?再说,我才不费那个傻劲呢,现在的生活不挺好的嘛,老师,您就甭给我操心啦。”……

诚然,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耐心指引,严格约束,慈爱呵护,静待花开。然而,当我们的说教被当成唠叨,当我们的管束被回以叛逆,我们更需要理性的思考,透过事物表象深入内在本质,认真的研究孩子们为什么不听话、不努力,不像我们期望得那样进步、成长。

人从来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是家庭的缩影,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深受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影响。那么,当今的社会时代背景又会对孩子们产生哪些影响呢?

78年,国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们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三、四十年是我国社会迅速转型的过度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有的学者称之为“物质主义价值观”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转化。他们认为,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们出于生存安全和物质满足的需要,看重物质财富的追求与积累,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占有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标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们优先需要的不再是物质满足和财富积累,更多的关注生活质量、精神品味和政治参与,热衷于人格独立、政治民主、绿色环保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与意义。

现在的中小学生正是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物质上从不缺乏,表面上看,他们比吃比穿,追逐名牌,实质上他们在追求物质背后的东西,那种能够体现他们的存在、个性和差异的“标志”,他们想通过外在的奢华表现自己的品味,赢得他人的认同、尊重与信任。

然而,对这种物化标志物的追逐,会让孩子们迷失自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为欲无止境,当衣食住行的物质需求从生存必需发展到刺激享受的时候,如果没有精神上的引领、品质上的提升和人格上的完善,人会被不断膨胀的贪欲蒙蔽双眼,停留在短暂空虚的低级兴奋中,表现为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轻浮暴躁,混天度日。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们大部分是出生在70年代和80年代。我们经历过物质匮乏期,特别是童年时期对物质的强烈渴求,让我们的价值观更偏向于物质主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给孩子做出的榜样是竭尽所能去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并且渴望孩子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精英,步入上流社会。

可是孩子却从来没有过我们的这种动机,也无法理解我们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迫切需求。他们在父母和老师身上找不到共鸣,又无法自发的向内寻求,在精神和人格上寻找价值和意义。物质主义和后物质主义的价值矛盾,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的也就越发明显。

我想这也正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无奈背后的症结所在。不调整价值观念,不注重精神引领,不向内探寻,永远不会走出叛逆和低效的怪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温饱   美文   叛逆   浮躁   价值观   人格   物质   家长   主义   需求   老师   精神   财富   孩子   家庭   学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