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书法家

1.苏轼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3.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米芾谓‘草书不入晋人格,徒成下品’,此乃割地为牢,自欺欺人。元章草书之所以未见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篱也”。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4.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依仁(安)里赤湖蕉溪(今福建省仙游县)人 。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传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科学家

1.沈括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员、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陵州盐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宽广,独中间稍狭,谓之杖鼓腰。旧自吉底用柏木为榦,上出井口,自木榦垂绠而下,方能至水。井侧设大车绞之。歳久,井榦摧败,屡欲新之,而井中阴气袭人,入者辄死,无缘措手。惟侯有雨入井,则阴气随雨而下,稍可施工,雨睛復止。后有人以一木盘,满中贮水,盘底为小窍,酾水一如雨点,设于井上,谓之雨盘,令水下终日不绝。如此数月,井榦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旧。

——节选自《梦溪笔谈》(权智)

数学上:隙积术,会圆术;物理上:磁学,光学,声学;化学上:胆水炼铜,石油制墨;天文上:改进了浑天仪,天象观测,改革历法;地理上:地形学,地图学;还在水利,医药,军事,经济,音乐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毕升

毕昇(972年-1051年),生于淮南路蕲州蕲水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 ,为北宋发明家。

毕昇初为杭州书肆刻工,专事手工印刷,在印刷实践中,毕昇认真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活字印刷术,其法未及推行即卒。毕昇事迹仅见于沈括《梦溪笔谈》。

毕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3.贾宪

贾宪,北宋人,约于1050年左右完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原书佚失,但其主要内容被杨辉(约13世纪中)著作所抄录,因此传世。杨辉《详解九章算法》(1261)载有“开方作法本源”图,注明“贾宪用此术”。这就是著名的“贾宪三角”,或称“杨辉三角”。《详解九章算法》同时录有贾宪进行高次幂开方的“增乘开方法”。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4.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后徙居润州丹阳。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集贤殿修撰苏绅之子。

苏颂出身闽南望族,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第,长年在馆阁任职,遍历地方长官,并两次出使辽国。累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宋哲宗时拜相。他执政时,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宋徽宗即位后进拜太子太保,封赵郡公。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逝世,年八十二,获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作品传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水运仪象台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本草图经》

《本草图经》简称《咽经》,又名《图经本草》 ,是古代中药学著作。宋·苏颂(1020年-1101年)等编撰。共 20卷。目录1卷。成书于1061年。本书收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政治/军事家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 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淫雨 通:霪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2.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书端州郡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幹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3.文彦博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雪中枢密蔡谏议借示范宽雪景图

梁园深雪里,更看范宽山。迥出关荆上,如游嵩少间。

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

4.吕夷简

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京东路莱州(今属山东)。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太子太师、北宋名相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康定元年(1040年)再次拜相。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兼枢密使。其后因病以太尉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六十六。追赠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少的宋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社会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原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忆越州

贺监湖边山斗高,水轩水坞频抽毫。

吟馀清兴杳无际,揭蓬听雨登渔舠。

云门雪窦阻清赏,怳然目想心如遗。

前溪后溪月上处,千山万山花发时。

咏天宁院

飘然吟魄到鳌山,好句空疏水石间。

眼界清虚心不息,浮生能有几人间。

5.韩琦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 ),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

韩琦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历任将左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曾奉命救济四川饥民。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宋英宗时,调和帝后矛盾,确立储嗣之位。宋神宗即位后,坚辞相位,连判永兴军、相州等地,反对“熙宁变法”。累官永兴节度使、守司徒兼侍中,封爵魏国公。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 。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他“生平不以文章名世”,但“词气典重,敷陈剀切,有垂绅正笏之风” ;为诗不事雕琢,自然高雅 ;工于书法,尤善正书 。家中聚书上万卷,在安阳筑有“万籍堂”。 今有《安阳集》《谏垣存稿》等传世。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中秋月二首 其二

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悲欢徒自感,圆缺本无情。

天外有相忆,世间多江平。嫦娥难借问,寂寞趁西倾。

点绛唇·病起恹恹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6.富弼

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8月8日),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庆历二年(1042年),奉命出使辽国时,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据理力争,拒绝割地要求。任枢密副使时,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出知郓州、青州等地。任内救助数十万灾民。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曾劝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熙宁二年(1069年),再度为相,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亳州,拒不执行青苗法。后以司空、韩国公致仕,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元丰六年(1083年),富弼去世,年八十。累赠太师,谥号“文忠”。元祐元年(1086年),配享神宗庙庭,宋哲宗亲篆其碑首为“显忠尚德”。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今存《富郑公集》。

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他利用自己对宋、辽、西夏三国关系的透彻了解,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题范希文手书伯夷颂墨贵

夷清韩颂古皆无,更得高平小楷书。

旧相嘉篇题卷后,苏家能事复何如。

十月二十四日早始见雪登白云台闲望乱道走书

气候随时应,初寒雪已盈。

乾坤一色白,山水云重清。

是处人烟合,无穷鸟雀惊。

忻然不成下,连把玉罍倾。

7.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北宋时期名将。

出身贫门,自少入伍,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宋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战功,交好名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人。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一生经历二十五战,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拜枢密副使、护国军节度使、河中尹。

宋朝重文抑武背景下,皇帝和文官集团猜忌狄青,狄青出判陈州,最后抑郁而终。宋仁宗赐予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思想家

1.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少喜谈兵,曾欲结客收复洮西失地。上陈《边议九条》。交好范仲淹,研读儒家《六经》。嘉祐进士。任签书渭州判官公事,协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熙宁二年(1069)为崇文院校书。次年,因病病居,读书讲学。熙宁十年(1077年)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病归。岁末卒。嘉定中谥“明”。

张载博览群书,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认为世界万物的一切存在和一切现象都是“气”,即“太虚”,主张“理在气中”。又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能认识“天下之物”。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病逝于临潼,时年五十八,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2]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张载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2.程颐

程颐(1033年9月11日—1107年10月5日) ,字正叔,世居中山,后徙为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 [2] 人,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陆浑乐游

东郊渐微绿,驱马欣独往。舟萦野渡时,水乐春山响。

身闲爱物外,趣逸谐心赏。归路逐樵歌,落日寒山上。

谢王佺期寄药

至诚通圣药通神,远寄衰翁济病身。我亦有丹君信否,用时还解寿斯民。

3.程颢

程颢(1032年2月28日—1085年7月9日),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等职。

政治上,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幸而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秋日偶成

宋代: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秋日偶成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游月陂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清平乐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有多少被我们忽略了

声明:部分图文和引用来源于网络。#宋词#历史##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梦溪笔谈   米芾   黄庭坚   神宗   集贤   安阳   致仕   谥号   太师   洛阳   御史   西夏   北宋   理学   美文   不为人知   学士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