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苦难是人生成功的天梯

-----记原工商银行纪委副书记崔永平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往事记忆》自传作者:崔永平


作者:杨志河

最近,偶尔从老战友处见到我的老乡崔永平同志写的自传——《往事记忆》。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作品,洋洋30万字。我借来时断时续地读完了,掩卷而思,感慨万千,既有赞叹之情,又有敬佩之意。

崔永平,古浪县人,60年代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参加银行工作38年,从基层员工一直干到省分行纪委副书记,为银行业的高管人员。

在他的自传中,有省行的两位副行长作序,衷肠热语,尤为诚恳。他们评价老崔的精彩人生,奋斗之经历、朋友之情谊,工作之成就,都让我有同感。老崔确实是值得信赖的好朋友,我接触有年,他的善良、诚恳、热情、务实这些在他身上的闪光点,都是一个有品味的男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他虽然在省行做银行高管,但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以邻居大哥的样子对待每一个与他接触的人。跟他在一起工作,或是聊天、娱乐,都能让你感到非常亲切和愉快,这就是他的魔力所在,也是他良好的修养体现吧?

写自传是一个人对人生之路上的一段文字记录。当今社会,领导干部、成功人士、社会名流,抑或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的人士写自传的不在少数,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常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现象。自传中或歌颂自我,或传承家风,或宣扬业绩,或充分彰显个人情怀,总之,都是为了表达一种自我的成功奋斗历史,展现自己的精彩人生回放,宣扬家庭的辉煌历史,看了有的给我们以激励或启迪。当然也不乏有个别人写自传,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发泄对昔日领导或同事的不满。这样的自传则确实让人不敢恭维。

但崔永平同志的自传有别于他,它达到了一定的人生认识高度。这就是它具有一种朴素中蕴含深刻,繁琐中提炼人生哲理,平凡中展现伟大的效果。他的作品,我认为不仅是一部地域和历史文化的展览载体,而且是一部"五零后"、"六零后"艰苦奋斗历史的写照,更是一部他个人自我奋斗的解剖心路史。在他的自传中,通篇没有自卑、没有自怨,而是积极乐观、努力向上。他在后面还通过8篇"感悟",总结人生,反省自我,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无论是高尚还是低微,是伟大还是平凡,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经历中的苦难、遭受的屈辱、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以一种解剖的平静心理一揽无余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是需要有巨大的勇气的。这不但是文字表达的能力,而是一种人格的魔力之所在。仅就这一点,我们许多人是做不到的,我不由地为他点赞!

崔永平同志的自传体现了他的学识和为人。不仅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也具有时代性、可读性。他围绕家庭、亲情、学业、工作进行了完整的叙述,比较客观地浓缩了自己曲折艰辛的一生。他出生在困难时期,成长在"文革"时期,求学在改革时期,工作在开放时期。通过回味"记忆"童孩时期的经历,"文革"时期的混乱、回乡劳动的辛苦、"跳出农门"的艰难、以致求学的刻苦和工作中的敬业努力----在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一个家庭和一个人的经历变化,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同时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留下诸多时代印迹,勾起我们许多的往事思绪。

他在自传中系统地、十分坦诚地对自己的一生经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回忆过程中,他用极为审慎地眼光解剖自己,关照他人和职业生涯。行文平实、质朴,没有虚构、没有粉饰、没有伪装,让读者看得亲切,看得明白。这让许多了解他的人,同他一样经历过苦难,经历过银行种种发展变化的人,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就是他的自传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崔永平同志在银行工作经历可谓丰富多彩,极具挑战性。他是人生的成功者,是同事眼里的佼佼者,是领导身边的谋略者。试想,一个国有大银行的员工,如果命运之神眷顾了他,在那样一个特殊的计划分配的年代,让他侥幸进入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大企业,他是人生路上的幸运儿,但接下来的成长之路那就要全靠自己去奋斗了。

他原本是一个农村来的穷孩子,没有一点社会背景、没有一点政治资本,没有任何可利用的有利条件,唯一可依靠的就是勤奋工作,吃苦耐劳。通过多年的银行工作,他除了努力学习业务,成为专业内的行家里手外,还要学会处理各种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是一本无字之书,不会有人交给你,全靠你的领悟能力了。显然,老崔是极为聪明能干的人,从他亲自参与办理的十多期案例就可以看出,他不但业务能力出众,而且在单位有很好的口碑,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岁月蹉跎,人生易老。从一个翩翩青春少年,到一个退休老人,似乎是在转眼之间完成的事情,可这一切就活灵活现地摆在了面前。老崔在退休之前完成了自己的《往事记忆》,可谓是对自己的人生划了一个圆满地圈,总结自己,回味人生,值得庆贺。

透过他的《往事回忆》,我仿佛看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磨难和沧桑,贫穷落后、吃苦受难,这是我们的底色,是我们与那个特殊年代与生俱来的无奈选择。人生有两个不能选择,一是父母,二是出生地。我和老崔一样,一出生就在那偏僻落后的山村中,这样特殊的环境和条件,造就了我们对待人和事的极度敏感,有时候还存在对自己的不自信和对他人的高看一眼,艰苦的生活除了教会我们吃苦以外,还有就是忍耐和谦让。这一点我也是感同身受。

如果说,人们能够在苦苦奋斗中能够看到一线光明,能够抓住人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给家庭带来荣耀,给后辈以美好的未来,这当然是梦寐以求的成功之道。但是,许多人在面对苦难时往往选择了退缩:认命了,放弃了。然而老崔就是这样的最终坚守者,他是在许多无奈的笨拙中体现智慧的人,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许多人生的机遇,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通过读老崔的《往事记忆》,对我有这样几点人生启迪:

一是苦难是人生的最大财富。我们家乡人常说一句话"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人生能够吃多大的苦,就有多大的成就,这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的。通过参照许多成功人士的事例,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没有一个成功人士不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发愤有为,才取得成就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老崔年轻时所受的种种磨难,所经历过的许多考验,也就是人生成长的一部分,只是在他人生路上尤为突出罢了。

二是苦难成就人生辉煌。在大型国企工作过的人都有一个光鲜亮丽的称谓"白领人",他们穿着制式服装上班,在城市里最高、气派的大楼里办公,进出风光无限,工作春风得意,让社会上许多底层人们羡慕不已。但人们并不理解这光鲜背后的辛酸和无奈:这里有最激烈的业务竞争,有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要处理和面对。如果你是像老崔一样,再干一份得罪人的纪检监察差事,每天要面对各类处理人的案件,要用自己的耐心和智慧去化解许多棘手的问题,你头都会大的。但他在这个岗位上干得得心应手,得到上下一致好评,不仅是他人缘好,还须有足够的业务功底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胜任这份工作。

三是苦难铸就大爱情怀。老崔通过实现自己的人生华丽转身,改变了命运,也同时给他的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足够的精神动力。在他那样一个大家庭里,每一个人的变化都会掀起一层波浪,让大家兴高采烈。自传中多处是讲述他与家人的亲情关系的,看得让我们十分地感动。当今社会,亲情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而他们拥有那样兄弟姊妹十多个,而且能够和蔼相处,相互关照的家庭实在是太少见了。这说明他们家风传承十分好,兄弟情谊深,每个人都在为这个大家庭添彩加瓦,让我们衷心祝福他们大家庭幸福快乐,绵绵久长。

说明:在2020年12月25日,读完《往事回忆》之后,有感而写。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自传书籍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目录部分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老弟兄们合影留念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大家庭成员合影留念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小家庭合影留念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本人历年获奖证书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一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二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三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四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五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六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七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八

崔永平:从农家子弟到银行高管,经历丰富多彩,自传坦露内心世界

作者老家自然风光美景之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自传   银行   自然风光   子弟   美文   丰富多彩   农家   苦难   美景   老家   往事   成就   时期   同志   记忆   家庭   人生   作者   工作   崔永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