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走读生

三代走读生

文/刘景才

夏天,又回老家,在妹妹家小住几天,感觉外甥的儿子林泽轩,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虽然刚满三岁,却口齿清晰,表达准确,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每天被幼儿园校车接去他拉哈“上学”。

他拉哈镇,是镇政府所在地,是我们这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他拉哈,历史上,是清朝在黑龙江开辟驿路上的重点驿站,有厚重的站人文化流传百年。他拉哈,是蒙古语音译。语义为“草原上的碱草”。离老家我们屯子大排排12里。

我细想,这么小的孩子,每天早起,穿衣吃饭,照例按时按点告别家长,乘车出发,绕行几个村庄,汇合多名“同学”,到校上课,晚上又是被校车送回来。

校车窗户不大,孩子个头也不高,坐在车里是不允许走动的。一旦会个车,躲避个牛群羊群,外边有个热闹,孩子们的好奇心里是急切的,老师警惕的眼光是紧张的。于是,一路上,所能见到的外面,不过是飞快向后倒去的房屋树木。

一天到晚,没有多少时间和家人相处玩耍,接触世界,所有的见识被局限在幼儿园的生活,就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吗。

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走读生真可怜。”孩子的奶奶说:“大家都这样,咱们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真不清楚,人生起跑线究竟是哪儿。是三岁进入幼儿园吗?记得外甥女儿怀孕的时候,为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每天认认真真做胎教,哼着歌曲,播放音乐。起跑线是在怀孕刚坐胎的时候吗?这不都是学龄前吗?

三岁的孩子,就成了走读生。虽然有校车接送,那也是离家12里远呢。真担心孩子们在幼儿园发生个磕磕碰碰,幼儿园和家长该有多着急,若情况紧急些,恐怕就更是什么都来不及了。

大排排村,接近500户人家,过去的小学校,六个年级,数百名学生,几十名教师,如今连个幼儿园都没有。三岁的孙子们步着爷爷辈的后尘,又走起了这12里的上学路。

其实,农村的“里”大,说是12里,走在路上,绕着农田拐着弯,实际里程就超出了口口相传。

我走这条路做走读生,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是1963年的事,我们都已经十三、四岁了。当年安平小学考入他拉哈杜尔伯特县办三中的同学共有6位,由于家庭困难和重男轻女的陋习,有三位不念了。开始只有张贤申、路文通和我三个人走读。后来,路文通和我也都先后辍学,最后坚持读完初中的只有张贤申一个人。他不但读完了三中,还留校做了老师当过校长,一生都是三中(后来的他拉哈中学)的人。

那时候中国农村十分贫穷,村里有自行车的人家,还不如现在拥有小轿车的人家多呢。现在没有小轿车的人家也有个摩托车或者小四轮子,那时只有四个蹄子的马和牛,还是生产队的,不属于个人。所以,我们走读是必然的。

每天走出屯子外,一眼望着漫长的庄家道,心中真盼望它能缩短些。不仅仅是单纯的走路,有时候我们还要背着高粱米或苞米茬子交给学校食堂换餐证。真恨路上那些拐弯的地方,走起来很远,荒芜得也有些吓人,尤其是昼短夜长的冬季。

1963年冬天,一天夜幕降临得很早。弯曲漫长的羊肠小道上,只有我们三个学生,饿着咕噜咕噜直叫的肚子踉跄前行。天黑得只能互相看见个轮廓,行走间,路文通指着右侧四五十米远的土丘漫坡,说那些白雪呲牙中,还有两只发光的眼睛。并且和张贤申两人,把我夹在中间,采取了保护措施。虽然我的眼睛在努力判断着每一个目标,但是心里也在想着应对办法。说狼最怕火,我们是学生,都不抽烟,哪来的火呀。大地冰封,连个活动土块都没有,更找不到棍棒。如果是只狼,紧急时刻,只有脱下棉衣,轮圆了猛然向前冲。俗话说:“鬼也怕恶人”,何况我们是三个人对付一只狼。我的个子小也不能扯同学安全的后腿。再说了,三个人之中,他俩一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河北,都说关里人多地少,人多地少就不会有很多的野兽吧。只有我一个人是坐地户,至于怎样对付狼,活狼是个什么样,我也比他俩见得多。没有抓过狼,间接经验也比他俩听到的多。好在一直走进屯子,并无真狼出现。

经历过危险和不易,就会经常想,如果能够把脚下的路,去弯取直变成一条笔直的小道,我们也会减少许多劳累和时间。

机会终于来了,1964年,新春返回了北方大地,春翻以后,田野里上年的植物和庄稼根茎,全部被深深埋入地下变做有机养分。沉睡一冬天的黝黑沃土,裹挟着盎然生机装扮了家乡大地。

这时除了马车走的“公路”,所有的田间毛毛道都被深翻,准备下种。但是,追求方便,田间小道,必然春风吹又生。我们三位同学,经过商量,面对耕田,路在脚下,必须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下定决心自己走出一条笔直的毛毛道。

于是,一天放学后,我们三人出了他拉哈,排成纵队,眼睛盯着当时安平大队东道口的一颗小榆树,一路走过,脚下留痕。平时走路都会挑选平坦光溜的地方下脚,这时却要专门落脚在新翻出来的土坷垃上,把它们踩碎。借机我们也注意数着脚下的步伐,记得全程有一万五千步左右。就算我们当时是个准成年人,每步50公分,全程7500米,也是15里吧。

三天过后,小道明显。一周以后,小道上走的人多了起来。自那以后,这条小道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多少个春去秋来永不磨灭。参加工作后的几十年,探亲时,走在这条自己开辟的小道上,心里自然的想起老同学张贤申和路文通。想起当年三年二班的日子,还有日子里嬉戏相伴的同学们。

参加工作以后,家乡教育改革,实行九年一贯制,小学五年毕业,初中高中各二年制。安平小学增设初中班,这是安平大队教育事业最辉煌的岁月。妹妹读初中,刚好就在本村就读。到高中时还是去他拉哈三中,历史也就记载着当时他拉哈中学设立过高中班。

妹妹又成为这条路上的走读生,由于是女生,体力相对弱些,好在同村同学比较多,她就半走读半住宿。那时,我的同学张贤申已经是她的班主任了。三中食堂有个田师傅,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在窗口卖饭,对每届学生认识率极高。他知道我妹妹叫刘景荣,就问道:“你哥哥是刘景才吧?”我在读时,也听他问过:“李秀福,你是李秀发弟弟吧?”可见田师傅是个有心人。

妹妹走读的时候,是我离校十年后了,社会经济发展没有大的变化,家庭经济上有所提高,毕竟我当时是石油工人了。平时会给家里寄些钱,由妈妈主持家庭开支,手中钱心中不慌,供妹妹读书没有困难了。为了女孩子手头有个零花,买个小可爱,做工参军期间,有时我也会信封中夹带两元三元的,违反点规定也在所不惜,收到开心,收不到也就认了。

又十年后,就是下一代陆续后继走读。先后有侄女万红、万杰、万华和外甥林伯虎都曾经走过这条求学之路。那时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明显,我个人在油田也步入骨干行列,做基层领导工作。1990年前后,乍暖还寒的春天,树叶呼唤着春风的时候,我带车回老家采购饲料原粮。正巧赶上他拉哈中学放学,路旁像竞赛一样的自行车队,不是我们当年可以相提并论的。看到大弟弟家侄女万红、万杰两人一台自行车夹杂其中,停车打个招呼,看到姐俩骑一台车子,觉得会比人家一人一车辛苦得多,一阵心疼。得知二弟弟家侄女万华也在后边。稍等片刻。万华赶了上来,花儿一样的女孩子全身一套黑衣服,瘦骨嶙峋,是学校伙食不好,还是自己胃口有问题,回答都不是。真担心她的学业坚持不下来。

据万杰讲,田师傅也知道她是刘景才和刘景荣的侄女。但是,万杰还没毕业呢,田师傅就离开了他工作了多年学生食堂。不知道他老人家最终认识多少三中吃过他做的饭的同学们。

晚两年,外甥林伯虎也参加走读队列。万字辈里,他的年龄是最小的,所以也是最后一个结束走读学习生活的。

但是,如今又是他的儿子林泽轩开启了幼儿走读步伐。他是我们家族走读生到目前为止,最后的一位收尾的学生。

纵观将近60年的三代走读,最大的进步,是在我辍学之后,再无中途辍学现象。灿烂的文化之花盛开刘门之家,家中出了一位高中毕业生,四位初中毕业生。不求书香门第,只愿书信往来,微信应用都能交流通话足矣。刘氏家族在景字辈以下都是文化人,达成了老人们的殷切愿望。

第三代幼苗跨入校门,正值我国教育实行“双减”举措。要达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但愿又是一次天赐良机,小外孙等可以乘上优惠政策的时代快车,顺利的成长为我家辉煌奇葩,国家栋梁之材。


三代走读生


三代走读生


三代走读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走读生   安平   屯子   校车   侄女   外甥   小道   美文   师傅   幼儿园   脚下   初中   妹妹   同学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