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最先嫁出去的女知青

T曾经是我们知青点的女点长,明天她就要嫁给那个社员了,知青点里立刻哗然。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表示支持说她像邢燕子,决心扎根农村一辈子了,有人表示反对,说她找对象,起码也应该找个知青,何必非得嫁给那个不起眼的社员呢;当然还有表示遗憾的,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我们点上的男点长S同学,大家都知道S一直暗恋着T,其时暗恋T的不止S一个人。

T是某女子中学的高三的高材生,文革前是学生会干部,家庭出身是“革干”。文革刚一开始时是戴黑字“红卫兵”袖标的,后来成了“逍遥派”。不用说肯定是父母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否则她也不会来到这个穷乡僻壤来插队,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她现在肯定应该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了。如果她的父母还是“当权派”,第一个返城的就应该是她。没有如果,现实是明天她就要嫁给那个社员了。

记得,1968年秋刚开始到这里插队的时候,可能还有仅仅是下乡劳动的感觉,仿佛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回家的。可现在插队劳动已经将近三年了,一点回城的信息都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艰难的生活条件,几乎没有文化的生活,开始动摇着每一个知青的心。

那年的冬天格外的寒冷,由于不懂,也由于不会,知青点的茅草房,没有像社员们住的茅草房那样,在秋天进行维护----扒炕、抹墙。门关不严,墙四面透风,炕也不好烧,一个劲地倒烟。炕不但没有烧热,反而满屋子墙壁上结满了厚厚的白霜,仿佛住进了水晶宫。这样的房子实在没法继续住下去了。

反正冬天也没有什么重要的活计,社员们也都“猫冬”了。于是有的同学以回家探亲为由,干脆回北京躲避寒冬去了。不知为什么那个冬天,T没有回京,而是和几个父母被赶回“老家”的“狗崽子”们一起留了下来。

知青点实在没法住下去了,T也和其它知青一样,被社员接到自家的“北炕”去住了。

T住进了老D头家,老D头家是老两口有一个儿子,家里不算富裕,由于人口少,父子两个劳力,日子还算过的过去。老D头在生产队当保管员,不用下地干活,每年的工分不少挣,还有时间料理自家的自留地;儿子在生产队赶车,有时被队里派出去外出搞副业拉脚,多少也可以挣到一点外快。因此生活较其它社员宽裕些。

「知青往事」最先嫁出去的女知青

T住进老D头家时,正值老D头儿子在外搞副业拉脚,由于老两口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在屯子里也算得上比较富足的家庭。队长就将接女知青到家里住的任务交给了老D头,就这样T就住进老D头家。在老D头家,T每天能吃上一口热饭,睡上热炕。

这个冬天,T在老D头家住了一冬。这一冬,她也没有接到家里的一封来信,也没有往北京发过一封家信。

春天来了,回家的知青们纷纷返回了队里,知青点的烟囱又冒烟了。住在社员家里猫冬的知青们也都搬回到点里住了。唯独T丝毫没有搬回来住的意思。开始大家谁也没有理会这件事,时间一长,各种传言便流传开来了。有的说T和老D头的儿子搞上对象了;还有的说T都怀上老D家的骨肉了;也有人说,从知青办那里得知T的父母在牛棚里自杀了……。尽管知青们谁都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言,更不愿意听到这样的传言。可传言毕竟还在流传。

终于有一天,T回到了知青点。“晚汇报”后郑重地向大家宣布,她明天就要嫁给老D头的儿子了,请同学们过去喝酒。我清楚地记得那个邀请中,并不是请我们去喝“喜酒”,只是喝酒而已。凭借T的文采,向来遣词造句是很讲究的。

「知青往事」最先嫁出去的女知青

T成了我们知青点第一个嫁出去的女知青了。一年以后,T生下了第一个知青的后代,十年以后,T的父母平反官复原职了。

然而T为什么非要嫁给那个社员,到今天我也没有想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知青   红卫兵   文化大革命   头家   生产队   老两口   副业   茅草   社员   文革   美文   传言   往事   冬天   家里   儿子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