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摩罗诗力说》:“重独立而爱自由,苟奴隶立其前,必哀悲而疾视,哀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个是元朝,另一个则是清朝。清朝时期,我国是由满族人统治,而提起满族,就不得不说到满族八旗。其实,八旗最初是满族的一种生活军事制度形式,而且最初只有六旗,发展到后期,又有一部分蒙古人和汉人被编制进来,扩充成了后来的八旗。所以很多人认为的八旗即为满族人的想法是错误的。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清朝入关以后,大部分的八旗子弟都被带到了京都(如今的北京),那么在清朝走向灭亡以后,那些与皇室密切相关的八旗子弟现今又在何处呢?和珅的后代在黑龙江种地,并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祖先的传统。

据史料记载,清朝统治稳定以后,清政府给予了其族人十分优厚的待遇。大部分随皇太极来京的满族八旗子弟都会分配房屋和田地。一部分被编入军队的八旗子弟会被分配比汉族人更丰厚的津贴待遇,并且免于向政府纳税,而剩下的满人可以选择不用服劳役和兵役,即使无事可做,也生活的十分潇洒。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当时在京城实行的是满汉不同律,也就是说即便是满人触犯了法律,也会因为其是八旗子弟而被从轻处罚,这样的规定致使当时很多八旗子弟开始堕落,曾经引以为豪的马上功夫也逐渐没落。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裔降生,这些生活在京城的满族后人已经养成了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状态,当初分配给他们的土地也被变卖。事实上,当时的八旗子弟,生活已然穷困潦倒,但他们走在街上,仍然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愿如其他百姓一样,依靠手艺谋生,更不愿低下头来向人虚心求教。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公元1744年,当时我国的东北边界与沙俄摩擦不断,而这里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手守护国土,加上当时京城粮食供给困难,乾隆皇帝便提出并实施了“移民屯垦”,就这样,第一批居住在京城的满族人离开了北京,来到如今的黑龙江一带驻扎,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日子。根据当时清政府的指令:“有事征调,无事耕猎”。

在随后的3年时间里,又有2000多户八旗子弟相继迁移到这里生活,最终形成了32个八旗子弟满族村屯,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依旧保持着京城的习俗,所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满族特色的“京旗文化区”。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随着清政府的衰败,留守在京城的八旗子弟,随着时间的洪流漂泊在全国各地,而这些迁移到东北的居住的八旗后裔则依然生活在如今黑龙江的拉林镇。据了解,这里生活的八旗后裔中还包括许多名流权贵的后人,在拉林镇村子里有一位叫何岐玉的老人,是清朝大臣索额图的第十二代孙。

当人们问起老人的家族历史时,老人仍然十分的激动和自豪。周围的邻居调侃着说,这要是在清朝那会,何岐玉便是名副其实的正黄旗贝勒爷,大家见了面还需要问安的。虽然距离当初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这些曾经的皇家后裔已经逐渐成为普通人,和当地人一样说着普通话,但是很多婚丧嫁娶传统的风俗礼仪习惯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代在黑龙江种地,至今仍保留祖先传统

据乾隆皇帝的亲信大臣钮祜禄·和珅的后人——和英琦所说,虽然如今的他只是个种地的农民,但祖先遗留下来的规矩传统,他依然会严格执行。在这里保留了1000多件清朝时期的古董文物,其中还有两件是皇帝的诏书。如今,黑龙江省将这里打造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京旗文化的旅游景点,让神秘的满族文化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时代在进步,如今我们已从当初的不堪一击发展到了如今繁荣昌盛的世界强国。但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始终在告诫着我们,唯有不断的努力和充实自己,才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即使现在拥有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依然不能产生惰性,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傲立于世界之巅。

参考文献:

《摩罗诗力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黑龙江   沙俄   黄旗   满族   传统   无事   京城   满人   后裔   大臣   清朝   祖先   美文   后代   后人   清政府   当初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