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的春天,一封来自湖北的信件寄到了王震的办公室,他垂目一看,赫然署名“马希良”。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王震

马希良原名马兴,和当时小有才气的革命战士一样,他高中辍学,却对诗歌、散文颇有兴趣,在王震的记忆里,马希良一会儿是举起镢头、铁锹,莽莽开荒的小战士,一会儿是署名于《七月》、《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的大才子。

尽管王震因幼年家贫,只读过几年小学和私塾,自嘲“粗人”一个,但其酷爱读书,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更喜欢和知识分子交朋友,周素园、华罗庚、余铭钰皆为他的知交好友,他一生致力于解决知识分子生活待遇过低的问题。

因此,当这位曾经的三五九旅“笔杆子”老部下来信,王震下意识以为是其个人生活遇到了困难。

谁知,拆开这封翻山越岭而来的书信,一行似悲似怆的字迹映入眼帘:“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三五九风雪山断粮,廖祖母明大义相援

1945年的冬天,蒋介石怒撕停战协定,仗着其优良的美式装备,步步逼近解放区军区,此时,王震将军在攻克湖北枣阳之后,率军继续像鄂南挺进,虽然在反击过程中伤亡诸多,但双沟、唐河、湖阳、祁仪几地赢下的大胜仗足以鼓舞士气。

正当一切形势大好,王震打算回师随县,在洛阳店短暂休整之时,将士们互相搀扶,在鹅毛大雪中艰难前行,但天时不顺,在进军环潭时,一个恶劣的消息传了过来:大雪封路,三五九旅断炊了!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粮食是军士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资,是行军推进和打仗作战的物质基础。

看着大雪纷飞,面对眼前严峻的形势,王震手里燃着一根烟,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之中,现今大中城市都在蒋贼的控制之中,三五九旅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筹得大宗粮食,王震行军打仗是一把好手,但空手变粮食却非他所能。

然而,饥饿和冰雪不等人,坐以待毙下去,不是饿死就是冻死。

直到烟蒂烧到手指,王震才反应过来,猛然丢掉烟头,一面抱着微薄的希望向周围部队写下救援信,一面旅长郭鹏、政委王恩茂和几位参谋人员一同叫来了鄂北行署专员李实,请求地方同志鼎力协助,帮忙购粮。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彼时的行署,空有大名,没有固定财政来源,经济上穷得叮当响;没有固定办公场所,皮包一夹,木桩、石头都是他们的办公场地;办事人员寥寥无几,行政人员就是战士,常常是动乱时火速加入战斗,平静时稍稍安定办公。

这般恶劣的情况,李实眼见部队领导开出的“天价粮食”,还是毫不推诿,一口应下:“地方本是一家,你们受困,地方有责。静侯一两天,定报好音。”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担任湖北省文教厅厅长,而后一直出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忠诚的中共党员,对于区域内情况了如指掌,与当地群众也结下了不解的深情。

他心想道:去国统区采购这么一大批粮食既耗费时间,又花费大量金钱,所购粮食数目巨大,一个不防,甚至可能暴露行军部队的位置和窘境,这该如何是好?

不妨,“就地解决”?自己既是环潭行署专员,部队行至于此,环潭就是人民政权的立足点,怀揣着对当地人民的希冀,李实立马委派为数不多的几人去向村民摸摸底,看看能否你一斗,我一升,凑给水米不进的战士们。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然而,群众反映,近年年成不佳,大雪封路,平常人家也不过是勉强温饱,周济一二尚可,若说满足三五九旅的粮食需求,可谓是杯水车薪,天方夜谭。

此时,一名同事提起:何不求助环潭首富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

廖家在应城膏盐矿上有大宗财产,自立廖家寨,在村里自建堡垒。

周边村民或多或少遭过匪患,但廖家凭借5000人的武装佃户,足以自守,其威严竟是连三股土匪勾结也不敢擅自闹事。

思及此处,李实的双足已经不由自主地迈向了廖家大门。

驻足廖家大门,李实心中很是复杂:廖家父子尽管拒绝了国民党的“招安”,不向蒋氏低头,但似乎也绝非完全亲共之辈,毕竟共产党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剥削,这是与地主阶级利益相对立的,故廖家父子平日里也不与新四军往来,对共产党好似若即若离。

但思及廖家在抗日战争中曾多次向李先念部队捐款,李实又定了定心思,想来此次反蒋,廖家也应当能理解。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李先念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大门,谁知一番心理建设完全消散,廖家父子不在家?

一问方知,廖家现今只有一位已迈入鲐背之年的老妪,廖友湘和廖复初父子尚在应城矿上主矿,尚未归来。

李实早闻廖家主母的大名,她专管廖家收租发佃的事物,掌管着环潭一代万千佃农,当地人称“土地婆”。

但人一老,似乎格外容易犯糊涂,万一“土地婆”想起段德昌在红军时期攻打过廖家寨,从而不明局势该如何是好?

再说了,廖家父子不在,一个老婆婆能当得了借粮这一大事的主?

一时间,李实信心大打折扣,原本中气十足的脊背也不免犯虚。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怀着忐忑的心情,李实说出了来意,表明了部队现今困于大雪,饥寒交迫的处境,谁知这九十岁的阿婆头脑清楚,思绪敏捷,当即表示:“我能当我儿和我孙的家,廖家一切财物出入,经老身之应允无不可行之事。”

正当李实心中一喜,口干舌燥准备进一步劝说时,廖家阿婆手杖一拄,正气凛然道:

“我廖家爱国明理,昔日抗日,廖家毫不含糊,义不容辞,给新四军捐钱捐枪;而蒋介石,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共产党打天下有他的主张,我老婆子懂共产党的政策,明事理,现今共党有难,廖家岂可袖手旁观?你开个口,侃个数字吧!”

一番话说得李实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开口道:“千担白米,别无他求。”当时掏出钢笔,请阿婆“报借粮数”,端端正正地写上了李实本人的签名,盖上“鄂北行署”的关防。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谁知“土地婆”正下令:“将粮仓全部打开,有多少装多少,寨子里的牛羊也都拉出来,年关到了,多宰些猪,让部队吃好喝好。”

一见李实奉上的欠条,眉头一皱,嘴角一耷拉,枯瘦的手臂扔开拄杖,扯过所谓的欠条,三下五下撕了个稀碎,并说道:

“这粮食,是廖家爱国爱军的馈赠,没有欠条一说。我老婆子也只求一桩事。”

李实一听,立马应道:“婆婆您说。”

廖家阿婆肃容道:“他日,若是廖家寨解放,切莫亏待了廖家男女。”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老妇人两鬓斑白,眼中眸光既坚且韧。

大雪纷飞,北风呼呼作响,廖家寨却大门敞开,一对对牛羊拖着2000石大米,50头肥猪宰杀后的净肉,雪白甘爽的大白萝卜,朝着三五九旅的驻扎地前进,车轮滚滚,军民鱼水之情融化了肃杀的严冬,温暖了征战四方的战士。

当国民党在武汉的报纸上谣传“共军三五九旅断援,多冻饿而死,几全军覆没”之时,三五九旅的战士正休养生息,想着蒋管区进军。

此关不动一刀一棍,却是三五九旅最终得以实现中原突围的重要一环。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陷囹圄不幸遭狱灾,求马兴起笔通王震

多年以后,马希良已经成为了一位名作家,昔日的“军中秀才”在各大报媒上大放异彩,他的笔尖,经过血与火的淬炼,专门进行面向现实生活的报告文学。

他甚至在《春秋》1988年的第5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文章,若是重读全文,便能发现这是由李实口述,马希良整理的文章。

一日,马希良收到一封来信,拆开信封,见来人隽秀的字迹:“马希良先生,从近期《春秋》杂志上读到尊文,又从编辑部探知您的住址,打扰了,敬祈见谅。”

目光下移,“由李实口述,经过您整理的文章,写得十分真实,深为《春秋》不避尊者讳,实事求是的可贵编风所感动,令垂暮之人感慨万千,您笔下的廖复初就是我,我是一名提前释放的“罪人”。因投诉无门,故而寻您……”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马希良通看全信,几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惊骇和悲痛,昔日的恩人竟然落到这般地步。

事情要从廖家捐粮之后,廖家阿婆逝世,国民党节节败退说起。

一面国民党军抵抗共军南下,王震部队一路突围鲍峪岭、转战陕南、血战狗头岭、夺取镇安、强行穿过川陕公路,一面国民党见颓势难挡,在游击区、国统区大规模抓捕中共地下党员。

一日,国民党的黑手伸到了应城膏盐矿,情况十分紧急。

时任膏盐矿自卫队队长的廖复初孙承祖业,自从捐粮后对共产党多有好感,眼见许涤非等三名中共地下党员被国民党逮捕,他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一力护下三人。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并在所谓的“好心人”前来“点拨”他,不要不识好歹,“护卫虎子”之时,依旧坚定地称:“所捕三人,无一不是我廖家心腹,岂可能效力于共党。”

话语间,就立刻资助三人离开应城,逃往武汉好友住处,暂避风头。

此后,廖家尽管家大业大,廖复初是为一地豪绅,廖家男女依旧因亲共而受到国民党地方势力的刁难。

1946年9月27日,三五九旅历时63天,完成中原突围,回到陕甘宁边区,毛主席称之为第二次长征。

1949年应城解放,廖复初作为矿区内开明人士的代表,在中共领导的各界人士代表大会大放异彩,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廖复初为恢复膏盐矿生产做出的贡献,廖复初在这段时间深感自己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认为自己跟着共产党走,果真一条光明的大道。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此去经年,一晃已是1990年。

妻子和成家立业的儿女早已经在武汉生活、工作,但按照90年代的户籍政策,廖复初只能回到应城膏盐矿区生活,别无他求,只求能够名正言顺和妻儿一同在武汉居住。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无比苦闷之时,廖复初每日寄情文史杂志,一日,他看到了自己出狱来一直订阅的《春秋》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我为三五九旅筹军粮》的文章,全文不过4000来字,却让这个年岁已暮的老人流下了眼泪,无他,终于有人提起了廖家当年支持抗日,力助抗蒋的往事。

思虑再三,他提笔写下了这封书信,寄给文章作者马希良,向他讲述了自己多年来的遭遇。

正当廖复初心中忐忑不安,已经感到自己这封信是否石沉大海或过于唐突之时,马希良已经亲自拜访廖家。

昔日的阔绰不凡的廖家好不气派,朱门大院,一方富庶之态,而现今的廖复初却缩居在一个小小的胡同之中。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马希良见之热泪盈眶,先是将自己的存款交到了他的手上,握住他的手,劝他好好调养身体,并承诺自己一定会为他证明。

起初,廖复初并不愿意收下这份救济,当马希良诉说当日三五九旅受廖家恩惠的往事,表明这同是“江湖救济”。

但廖复初却刚直不阿道:“我家当日所赠为大部队,今日如何能受个人恩惠!”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此番话说得马希良两行热泪直直流下,他撒下一个善意的谎言,对廖复初说:“这是我为你在民政局申请的救济金。”廖复初才在百般规劝之下收下了这笔馈赠。

然而,如何真正解决问题却是个难题,马希良又跑了一遍廖复初走过的路,那些个部门,依旧是如石沉大海一般,突然间,他想到了当初像普通战士一样穿着粗布制服,慈眉善目,笑得如同一位和善兄长的王震将军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就直接提出来。”

是了,亏谁也不能亏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做过贡献的朋友。

思及此处,他笔随心运,写下了这封信。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一生喜泪颂党恩

在替廖复初证明的三年间,廖家每年都能收到马希良亲手送上门的人民政府“补助金”。

王震在收到马希良的致函后,沉思良久,感慨万千,立即致电了相关部门和人员,要求亲自批示当年的廖复初案,法院在指令下翻出了几十年前的卷宗开始审理。

马希良、王震和三五九旅当年的军队干部都纷纷为廖复初作证。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91年十月,廖复初收到了来自应城市人民法院的判决,四十年已过,应城早已改县为市,廖复初得以沉雪。

“1988年来,廖复初以‘是革命的支持者’为由,向法院申诉,要求重申……

本庭认为,原审被告人廖复初虽在解放前担任伪职,但任职期间无罪恶,且为我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解放后亦无破坏革命成果的行动……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49条、第150条规定,判决如下:

宣告申诉人廖复初无罪。

问及廖复初的感想,这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眼含热泪道:“我一直相信三五九旅的战士,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实事求是地给我‘圆梦’。”

1991年,王震突然收到一封信件,信件:您还记得那1000担救命粮吗

参考文献:

[1]:王九《半世沉冤化甘露——三五九旅老作家马希良与廖复初》

[2]:汪烈九《老兵找王震——《中原突围》中为王震送粮的原型及其幕后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李先念   共党   应城   盐矿   欠条   中原   家父   阿婆   武汉   国民党   美文   现今   共产党   信件   粮食   战士   部队   王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