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的人,到底能有多惨?

关注我,每天和你聊点心理学

作者丨无限延伸的三角

出品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不会说话的人,到底能有多惨?


不会说话的人,到底能有多惨?

你会好好说话吗?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说话这件事。


我是一个很喜欢看语言类节目的人,《奇葩说》《脱口秀大会》……


每每看到金句频出、哄堂大笑之时,我感觉从屏幕延伸至四面八方,处处都是高峰体验。


他们用语言幽默,调侃,自嘲……妥妥的攻击性漂亮升华。


比如周杰的自嘲,你们还好意思吐槽我鼻孔大,我对你们嗤之以鼻孔。


再比如姜思达调侃杨超越:最近和超越一起录《心动的信号》,她有一次录着录着闭上了眼睛,睡着了,而且感觉她睡着睡着就要躺下去了,当时我就想,天呢,这不会又要躺赢吧?


这是语言的炉火纯青之处,就连被攻击都如中了黯然销魂掌,酥酥麻麻,格外销魂。


蔡康永说:“把话说好,是人生最划算的事情。”


道理都懂,却还是在说话这件事上各种出幺蛾子,比如网友抱怨:


“明明和朋友聊天聊得好好的,突然之间对方就不说话了,气氛瞬间冰了下来,好尴尬。”


“我和我爸就是火星撞地球,两人单独相处肯定会吵架。”


“都说婚姻是需要交流的,可是我和老公总是没聊几句,话题就死在那里了。”


大家看了简直彷徨,不由发出咆哮教主般的呐喊: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不会说话的人,到底能有多惨?

说话有哪些暗伤?


那是因为说话时,藏着一些暗伤。


它们和赤裸裸的语言暴力不一样,因为在潜意识的层面运行,并且包裹着浓浓的好意,所以有时很难被我们所察觉。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切入分析这个现象。


一、只说自己的话


得了抑郁症的姑娘左灯住进了一家精神病院。在抗抑郁期间,她分享了一个故事。


住院期间,她过了一次生日。两位朋友千里迢迢地带了蛋糕和礼物来看看望她。


她和朋友开心地唱歌、吃蛋糕、病友们也纷纷跑来祝福她,是一帧温馨的剪影。生日宴会结束时,朋友跟她轻轻说了一句话:


“你没发现你现在已经融入他们了吗?你跟他们走得太近了。”

“你总要重新融入社会,你给你妈妈带来多大的负担啊!”


这句话带来的影响就如熊熊烈焰的导火索。左灯因此而尖叫、颤抖,到后面甚至是发了疯的以头抢地、撞墙捶墙。她崩溃了。


看到这里时,我分外地心疼。我相信,那两位朋友是她的挚友,否则也不会千里迢迢地记挂着她的生日来看望。


也正是出自对左灯的关心,不想挚友继续受苦,所以说出了那句话。但,仔细品一品,却是令人痛苦的。


首先,得抑郁的人本身是非常痛苦的。


他们情绪低落,失眠无食欲,像一只丧尸般浑浑噩噩,而且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着生与死的斗争。


在这个世界上,哪怕仅仅让自己活着这个朴素的愿望,都要竭尽全力。


而且,如果有得选,他们也不想得抑郁,不想住进精神病院,不想给家人增添任何负担。


他们也想好好地工作,好好地生活。“我痛不欲生地在工作岗位上坚持了近两个月。直到我自杀,我爸才强制命令我辞职”。左灯说。


的确,如果可以,谁不想有尊严地、骄傲地、大大方方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朋友的那番话,其实并没有在左灯的经历上有所停留。


她希望左灯“不要逃避,回到正常的社会中去”,却是带着属于自己的角度评价和价值观渗透的。这是对左灯的当下和过往经历缺乏接纳和理解的。


我们常常会无法避免地“只说自己的话”。


再往深里走一步,这份无法避免里,也许是因为我们看到所爱之人痛苦,自身无法耐受,总想着说点什么去缓解。


也许是因为无法接纳对方的现状,想要进行强行控制和改变。


是一种付诸行动,却与最初动机南辕北辙。


所以,我们需要有所警醒。内在越是为对方而煎熬,越是要克制自己的语言。


就像罗杰斯说:感受当事人的私人世界,就好像那是你自己的世界一样,但又绝未失去“好像”这一品质。


二、说正确的废话


还有一种说话方式也令人头疼,那就是说正确的废话。


这个很有意思。因为,这样的话首先是极其正确的。


比如,我妈很喜欢在我出门时提醒我,“钥匙带了吗?你可千万要把钥匙戴上,不要忘记啊,上次你就是忘了在门口等一两个小时。”


你听,这话在不在理?虽然短短一两句,但是逻辑严密、有理有据。


出门肯定是要钥匙的,除非是电子门锁。加上我尚有前科,竟丝毫提不起气焰反驳,“母上大人,您说的不对。”


但,为什么这话听着让人那么难受?


首先,我妈太喜欢说这句话了。一年365天,假设我每天出门一次,她就每天要提醒我一遍。


我长这么大,真的耳朵都听出了茧。这滋味,估计只有戴上金箍的孙悟空听唐僧念咒语时难受得龇牙咧嘴时,才能够共情一二。


其次,我觉得这是一句废话。连海尔兄弟都会唱“打雷要下雨雷欧,什么,下雨要打伞雷欧,这我也知道,天冷穿棉袄雷欧,天热扇扇子……”


那么出门要带钥匙这么朴素的智慧,难道我一个成年人会不知道?


真的是,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这是为何?


除却表层意识的提醒功能外,也许还有其它的动力:


比如,提醒我自我功能有缺损。作为一个成年人,我没有能力记忆出门要带钥匙,所以只能将这个功能外包给母亲。


而再往深层挖一挖,也许我母亲的潜意识是希望我保留这份自我功能的缺口,这样我就永远需要她。


比如,说这些话时来收割优越感。当我们可以说很正确的话时,那么我们就拥有了完全正确的立场。


同时如果可以指出别人的毛病,或潜意识能制造出别人的毛病时,那么没毛病的我们就比有毛病的人多出了一份优越感,可以增加自尊心。


再比如,这里面还有一些情感的隔离,去忽视掉情感的流动,专注在认知层面的说道理;又或是关系中施受虐的表达,就像大话西游里的唐僧,用重复的语言对周围的人甚至花花草草狠心施虐,“only you.......”


三、无空隙地说话


在亲密关系中,为了好好经营,我们有时也会用力过猛。


有位心理咨询师朋友Y曾说起过一件事:


“谈恋爱时,有一次跟男友电话视频聊天。期间,他提到了跟老板之间的矛盾,大概是老板对他提出的加薪表示不满,特地排挤他,架空他的管理职权……


我算是个很体贴的女友了,干的又是专门说话的职业。


虽然我对他的行业不太了解,但是人际冲突,那可是我的专业范围。当时急那时快,我还没等他说完,就刷刷刷地接过他的话题,开始巴拉巴拉。


可以说,一口气说完整个冲突、动力走向、最后又提出一二三建议,可谓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本想着该对他有所帮助,他会开心点吧。但没料,男友的反应很平淡,夸了我一句厉害,就道晚安了。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这段感情结束,有一天我才醒悟。”


言至于此,Y停下喝了口咖啡。我好奇心起,赶紧追问。


Y卖了个关子,狡黠问我,“如果我刚才说的这些话你其实并不感兴趣,那么我一直在说你有什么感觉?再或者,如果你在聊天过程有一些情绪体会要表达,我却一直霸占着唯一的麦克风你又会如何?”


顿时恍然大悟。无论是Y曾经和男友的相处,还是当下和我的互动,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链接感和停顿感。


对Y的男友来说,能够对女友自我暴露工作上的冲突,这里有一份很深的信任和情感在里面。


如果能够接住这份信任,允许对方更多地去表达不去打断,这本身就是无声地倾听、陪伴和链接。就像婴儿入睡时母亲的摇晃一般令人熨帖。


有了这份链接,两个人对话的空间和磁场自然产生。


这里面,不再是被塞满的一个人的絮絮叨叨或舞台表演,而是拥有空间可以自由呼吸的,拥有节奏可以自由停顿的。


如同日夜交替、四时节气,是匀停的,双向的,连续的。


在这样的关系容器里,你自然而然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什么时候该喊停并将麦克风递给对方。


不会说话的人,到底能有多惨?


有人说,“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


的确,在关系的领域里,有时我们越想好好说话,说出的话反而越不尽如人意。


如果我们可以保留这份初心的同时留一份观察,也许效果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明明是为了释放好意,却只说自己的话时,也许需要提醒自己有一分节制。


越是被所爱之人的痛苦激活,越是要克制住自己想要做点或说点什么的冲动,在对方的痛苦之处多做些停留,去感受他们的过往以及当下。


当我们明明是善意之举,却说着正确的废话时,也许需要对自己的言语有一份觉察。



当我们明明为了对方着想,却无空隙地说话时,也许需要提醒自己有一个停顿。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


终愿所有的善意和诚意,最后都能通过言语缓缓流淌到被爱人的心田,没有变质,不打折扣,缓缓归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隙地   唐僧   说话   暗伤   优越感   美文   废话   钥匙   痛苦   男友   正确   自我   语言   功能   情感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