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容易让爱误入歧途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最深入人心的传统道德观,我们正在大力弘扬。但是,如果只是单方面强调子女和晚辈对父母和长辈的孝顺,那就很值得我们审慎!


我们提倡孝道,是基于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以孝顺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因此,我们一讲到孝的时候,几乎普遍都是在要求子女们应该怎么做,很少去考虑还有什么对父母的要求。然而,《礼记·礼运》明确告诉我们:“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也就是说,慈在孝先!


父母有慈爱之心,子女才应该有孝敬之行。在宋代以前,人们普遍都知道这个道理。从宋代开始,儒家的学者们就将本末倒置了,着重强调子女们必须尽孝。无论父母是否有慈爱之心,子女们都要绝对顺从。他们的理由是,人要从小在家里养成孝顺父母的习惯,才会懂得在社会忠顺君主。有孝,才有忠。所以,他们对民众施行教化的时候,就有意忽略讲父母的慈爱,只强调子女的孝顺,明显就是为着迎合和讨好君主。皇帝从他们讲的孝道,发现最适合培养奴才,当然要大力支持弘扬。经历元、明、清三代皇家的大力支持弘扬,孝道也就深入人心,在我们的灵魂和骨子里打上了几乎不可磨灭的奴性烙印。


孝道,是宋明理学家们最大的成就。他们从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来强调知恩图报,以知恩图报来讲孝道,确实很容易说服人。如果从慈在孝先来看,那就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忽略慈爱、片面强调孝顺,那就说不过去了!养育子女是野兽也具有的本能,野兽从本能也会为子女牺牲,它们可从来不会要求子女知恩图报。人类的父母养育子女,就先想着要求子女知恩图报,这样的爱恐怕还不及野兽伟大。从这样的孝道体现出来的人心,其实比野兽更坏。因为从这样的孝道,子女就经常必须选择牺牲自己的喜欢、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爱,来成全父母的喜欢、父母的快乐、父母的爱。我们从二十四孝故事着重渲染的道理就可以看出,古人事实上不是首先为后代的幸福考虑,而是首先为前人的幸福考虑,是要牺牲后人来成全前人!


宋明理学家们提倡的孝道,根本是为了实行奴化教育,是要从人人愚孝实现人人愚忠。我们现在讲孝道,就要警惕滑向愚孝,不能继续让本末倒置。父母慈爱在先,才有子女孝敬在后。请注意,我说的是孝敬,而不是孝顺。子女能够敬爱父母就够了,不需要顺从父母。


天下的父母普遍都是凡夫俗子,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毛病。有很多父母做不到慈爱,不能尽职尽责养育子女。片面强调子女的孝顺,是对子女的不合理要求,体现的不是真正的爱,而是让爱误入了歧途。


现代社会最宜提倡自由、平等之爱,父母与子女应该像朋友一样,互相付出与亲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孝道   知恩图报   本末倒置   误入歧途   养育之恩   慈爱   深入人心   理学   宋代   君主   顺从   前人   美文   野兽   子女   牺牲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