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福,更幸福

尊者言:古人把“好德”列为五福之一,很有意义。随着道德教育的缺失,很多人对道德不以为然,甚至将道德行为视为一种吃亏。这就涉及一个问题,道德对自身有多大意义,对社会有多大意义?德是德行,从外在来说,是待人处世的原则和素养,从内在来说,是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所以说,践行道德就是在培养健康心理,铸造健全人格,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正能量。另一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使福报可持续发展。可见对人生幸福而言,不论内因还是外缘,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五福最后为善终。佛陀有十大名号,其中之一为“善逝”,就是能预知时至,生死自在。“善终”正是与此相似的美好愿望,希望临命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而不是突遇横祸或久病在床。很多人对死亡是回避而恐惧的,我们知道人必有一死,但心里总觉得是别人的事。可回避并不能阻挡死亡,恐惧也不能改变什么,事实上,这只能令我们在死亡到来时措手不及。对现代人来说,越有钱,往往越不容易善终。因为有钱就不想死,最后全身插满管子,在各种抢救中毫无尊严地离开。所以,认识并超越死亡,是佛教的重要修行。佛教史上,很多修行人不仅能预知时至,而且坐脱立亡,潇洒自在,想怎么死就怎么死,为今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一般人做不到这样,但能不受折磨地安详离去,于人于己都是很大的福报。所以,古人也把好死作为五福之一。

由此尊者想到,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临终关怀正是当今中国的两大问题。我们年轻时在社会打拼,感觉事业、金钱、享乐就是一切。可退休之后,当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已不能享受多少物欲之乐,又该怎么过日子?不少人晚年无所事事,既没有信仰,也没有精神生活,几乎就在混吃等死。但因为对死亡的无知,所以对这个即将到来的结局充满恐惧。这在中国社会尤其突出。

所以,一方面要有精神追求,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死亡,接受生老病死的规律,老来才能过得充实而安然。佛教的临终关怀就是对人进行心理疏导,让人知道,今生只是生命长河的一个片段,当身体到了使用期限,带着正向心念离去,才能在生命转换时找到向上的出路。

总之,幸福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如果长寿而不康宁,富贵而无好德,或是最终不得好死,都算不上幸福人生。所以,追求幸福也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不仅拥有外在财富,还要身心健康,德行高尚。

如尊者所言:心灵创造幸福,而幸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对应尊者指导让我们究竟意义的认识福,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更加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句号   临终关怀   富贵   长寿   幸福   佛教   尊者   精神生活   德行   安详   美文   外在   自在   恐惧   道德   意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