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关于吴谢宇弑母案。。。

同时呢,这也为了那些暂时性陷入原生家庭的死胡同出不来的同龄人而作,当然啦,我们更希望父母去看去接受这样的信息,这是除了金钱以外更好地表达对子女的爱——名为“理解”又或者是“认同”。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大家因此会觉得这个吴谢宇简直是猪狗不如啊,母亲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对母亲这样做,这是共生关系中一个常见的部分,我想吴谢宇和他的母亲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部分。他的母亲绞杀掉了儿子的自我。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母亲不爱儿子,对谢天琴来讲,她可以把一切都给儿子,她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但是大家必须意识到,这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就是因为有另外一个人一切都是为了你、她活着都也为了你,你就是她生命意义所在。但这意味着什么?你就永远地把这个人背在你的身上,你不能够和她分离,这是吴谢宇和母亲的这个共生绞杀的第一层,我们再来谈第二层。


②“本我”被“超我”绞杀:吴谢宇的超我几乎绞杀掉了吴谢宇的本我

超我:道德感、良心。

本我:本能的冲动、欲望。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类似的事情我注意过有多起,就比方说深圳的一个女孩,她在26岁之前已经游遍了全世界,而且家境极好人长得又美,她的这个读书的经历那简直是辉煌灿烂。


然后在26岁的时候好像结婚,还是到了28岁结婚,就是她人生看着就完美,接着这个女孩自杀了,就是在别人眼里她如此完美,但是这个完美都是给别人看的,但是她自己知道,她的内在的这个真实就是已经死去了。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其实在中国,有一个东西要比俄狄浦斯情结要更严重,其实就是我们和母亲的这个关系,在我的理解之中,我甚至说得夸张一点,我觉得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离开自己的母亲,都没有完成和母亲的这个分离。


也因此自己的心灵在相当程度上还停留在和母亲的关系之中,我也因此发明了一个词汇叫母爱包围圈。


做父母的必须得意识到,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孩子走向分离,我们都听说过这样的说法是吧,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我想这是一个正常的成长历程,简单地讲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完成和父母的分离,那么逐渐地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成熟的个体,这一点无比的重要。


当做父母的不想和孩子完成这个分离,还是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甚至给孩子一直保持着一个极其密切的关系,而且这对孩子的自我构成了一份绞杀。


人类经常觉得自己就是非常的聪明,非常的高明。好像人类比动物更加懂得什么叫作爱。但是如果我们看动物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动物都会知道,其实孩子是需要走向分离的。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父母对于子女过度的期待,是过度的期待,可能演变成对子女的控制,这将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心理问题!


当妈的人,绝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日程安排,都是围着娃在转:日常饮食起居不用说,吃不好,怕影响发育,胃口太好,又怕撑出病来;


上了幼儿园或是小学,担心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地陪娃作业,担心他成绩差,周末还要奔走于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一天24小时,恨不得能掰开了用,可是,当我看到下面这张图时,老母亲的那颗心,还是拔凉拔凉的。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也就是说,辛辛苦苦养娃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只有5%的父母能真正成功闯关,和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仔细想想,我们为了孩子,付出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所有的关注点和希望都放在了他们身上,是不是让孩子背负了太多的枷锁,让他忍不住抱怨呢?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身为父母的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作业困难户——“每次看他写作业能把我急死,磨磨蹭蹭的,写出来的字还歪歪扭扭、错误百出,说多少遍都不管用!”


小哭包——“我家孩子特别爱哭,只要别人说他一句,就能哭上半个小时。你还不能哄,一哄哭得更厉害,又或是孩子跟我不亲——“我们家孩子只跟姥姥亲,跟我不亲,我才是他亲妈啊。每次看到我跑得贼快,我有那么可怕吗?”


也许,你每次都出于爱,去关怀、帮助孩子,但是孩子似乎不太领情:你越是唠叨,我越是烦,我就越做不好;总说我哭,那我就哭给你看;我不想靠近你,谁让你总是对我发脾气。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正面管教》里面说:要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我们需要先赢得孩子的心。孩子做作业困难,我们越需要放手。


“我相信你能够做好你自己的事,而当你需要帮助,我也会在你的旁边。”这既表达了你的信任,又给了孩子自主的空间。孩子哭,最抗拒的就是“贴标签”,而最需要的是理解与接纳。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你哭了,一定很伤心吧,和我说一说,让我帮助你。”当你能和孩子共情时,孩子往往能够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孩子不靠近你,其实是怕你 ,“你不想妈妈靠近你,是不是你害怕妈妈发脾气?妈妈会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学会管理情绪,也在给孩子一个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当孩子感到被爱、被信任时,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当你学会管理情绪,用信任、共情来拉近和孩子的关系时,孩子才会听从你的教育,做出恰当的行为。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彼得说:照顾与被照顾在互动中,会逐渐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不安全依恋的个体,认为外界不可靠,没办法很好地适应环境,产生自卑心理。


关心则乱,父母很容易把所有的精力与希望一股脑都倾注于孩子身上,“陪读”、“高考”、“教育”、“家庭”、“真实”,这些都在剧中体现出了的中国式家庭、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


真正爱孩子,不是控制与监控,而是给孩子以独立的人格和力量。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温暖的家庭与学会理性地放手。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就像有位家长反映:孩子经常在学校跟老师对着干,还撒谎、逃学,家长经常被老师叫去学校。但不管家长怎么说,孩子都不听,打、骂都不管用。


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不知所措,家长更是焦虑,

以下是安全依恋的个体,则能感受到周围是可靠的,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对周围世界产生积极美好的感受。

在这样的关系中:

他不怕犯错误,在一次次试错中,他还保持着探索欲;

他不用回避自己的消极情绪,也懂得为自身情绪负责;

他能去爱别人,也学会了真正的自尊和自爱。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童年期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孩子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终身的学习能力、态度、家庭和事业等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代际传递。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互换的亲子剧本

这是亲子教育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很多家长在孩子年幼时,采取的教育方式是绝对的控制,彼时,孩子非常乖巧听话,养育十分省事。到了青春期,这种情况会来个180°大转折。


孩子变得嚣张,一意孤行,无所畏惧。换父母变得谨慎、不安、各种看孩子脸色行事,让人特别诧异,他们是不是拿错了剧本。


知乎上也曾有一个热议话题,“如何看待父母年老后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高赞回答里,各种回答总结出的结论无非一个:那是因为在他们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在他们面前活得小心翼翼。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中国的家庭,很多都是“家长制”的:父母说一不二,作为孩子只有服从。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懂得尊重孩子;他们的孩子,从小就拥有发言权、选择权,以及一个和父母平等沟通的渠道。


而家庭氛围的差异,就决定了未来亲子模式会不会出现变化,“家长制”的家庭里,孩子终有一天会和父母身份互换,只不过时间或早或晚;而“平等制”的家庭里,亲子间始终如一地相处着。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造成这样的局面,并不是因为孩子小心眼,报复心,而是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什么是尊重、平等、理解,那么他才会真正去践行,就像网友总结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无非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不欺他小,他自然也不欺你老。”


一个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福气,也是父母给孩子未来最好的礼物,曾有人说过,孩子的格局源于父母的格局,孩子的高度取决于父母的高度。——但孩子的人生,只能由他自己去过。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多少亲子关系,伤于“内疚式教育”?

我每天起早贪黑,为了谁?”“家里很穷,你得懂事”……对一些孩子来说,这些来自父母的、以爱为名的吐槽,并不陌生。

心理咨询师杨琳琼分享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离异后,妈妈一直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不再婚”,一而再、再而三,谈论其他事情也能拐到这个话题上来。

母亲希望激励孩子,却没想到久而久之,这反而成了孩子的心病,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这都怪我。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天下父母,皆期待子女成才,但那种“自虐”式的教育方式,却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真正的好父母,他们深爱孩子,将他养大,不是为了永远与孩子粘在一起。而是要将他推出家门,推到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让他去过独立而自主的生活。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孩子不再吃奶,离开了我们的怀抱;孩子学会走路,离开了我们的臂弯;孩子有了朋友,离开了我们的全情依赖……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每一步分离,我们都应该为他开心,开心他离走上社会、成为独立的个体,又近了一步,母与子,父与女,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


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若父母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窒息,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无力。


“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若要孩子独立,父母必须适时退出。——这是所有父母的必修课。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它提醒我们,需要为教育孩子做好准备,为培养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而学习。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父母跟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拉的太紧会断掉,将线松一松,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能够得到认可和肯定的人生,才能充满自信走得更远。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社会学上有一种说法,父母和子女的最佳距离是一碗汤的距离。意思是子女煮好一碗汤,端到父母家,刚好可以喝,距离太远会凉了,距离太近会烫,或者反着说父母炖碗鸡汤,从家里端到孩子家,这碗汤刚刚好可以喝,隔近了太烫,远了汤就冷了。

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距离,心理上其实也需要“一碗汤的距离”。


子女也许并不像父母想象中的那么脆弱,父母也可能并不像子女想象中的那样坚强。

世上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走向分离

父母子女一场,既互为软肋,又相互成全。在这场渐行渐远的旅途中,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就是保持距离感。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孩子在成长,父母亦然


一个人的性格、三观、思维方式等等都深受父母影响,他们的未来,会倒映出你当年的模样。所以有人说,一流父母做榜样。努力经营好人生,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所以,父母给孩子的健康的爱,不是道德绑架式的教育方式,而是懂得尊重,允许孩子成为自己。在这样的爱里获得的信任与安全感,足够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子女   家长制   父母   目的   美文   亲子   世上   个体   情绪   儿子   身上   家长   走向   独立   母亲   距离   关系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