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大江大河》的观感写了十一篇,可似乎还是有非常多的金矿值得挖掘。上图中的搪瓷杯子对我这个五零后真的很亲切,我自己也收藏了一个。它轻便,不易摔碎,冬天还可以暖手,有个方便抓握的杯把手,只是笨笨的,缺少美感。

旧物件是承载文化和时代信息的符号。与当时的生产力、生活水平,甚至审美情调息息相关。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即便是领导们也还都用着暖水瓶、开水壶。家庭内的装饰几乎为零,只因信息闭塞,大家还真以为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其实,和我们隔海相邻的日本,就在此前的三十年里,从战后的废墟一跃成为了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上面两图)。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那时的老百姓,结婚四大件之一就是上图里的那种28自行车,几乎得花去一两个月的工资。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9英寸的凯歌电视机就更是稀罕物了,不仅价格不菲,还得要票。可那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紫禁城里的皇帝也无福享受。记得我自己家里买回电视机时,全家那个高兴,好一阵时间都兴奋不已。也像上图中似的,都用花布(或机套)盖好。

其实,西方半个世纪前就进入普通家庭了。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如果把镜头拉回改革开放的元年,1978,那么有几件事是不会被国人忘记的。一是邓小平复出,召开了科技大会。邓小平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再有就是恢复高考,连宋运辉那样的黑五类都能参加高考,这在“左”到“养猪都不能养母猪”的愚昧年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进步啊?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没有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怎么可能从左的愚昧中走出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重磅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遭到不少打击后,被邓小平明确加以肯定。

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的熏陶了上千年的国人。看到挑战老权威的不是新权威,而是“实践”。这是科学重获得尊重的开始,太不容易了,也只有三上三下的邓小平有此魄力。这里的艰难,今天的年轻人是难以体会的。放在过去,挑战“两个凡是”那是要坐牢的。

搪瓷杯后的记忆《大江大河》观感(12)

  还是在这个元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近代史上,日本打败俄国时,亚洲人居然打败了“大鼻子”。不少国内有识之士都去了日本,希望能从那里取得真经。包括孙中山、鲁迅、蒋介石…

邓小平拥抱日本首相,甚至惊到了对方。他还会见了松下老板,带动了一大批日本企业来中国投资、做贸易。我自己就是在83年赴日本参与京秦线牵引监控系统的技术培训,估计比宋运辉还早。

今天中国要突破西方的围堵,也应拿出邓小平的胸怀,寻求与日本和韩国的合作。邓小平深知科技和资本是撬动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杠杆。看看宋运辉一路走来的职场实践,科技、资本和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一样都不能少。也许还有政策,既然要政策就是一种明显的优势,可见没拿到政策,就被扎在了旧体制的篱笆中了。

冲破篱笆的旋律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重新尊重,搪瓷杯变成了讲究的美观瓷茶具,暖水瓶、开水壶变成了全自动饮水机…,比这些物质变化更实质的是人本身的变化,文化、见识、观念…,更有些人在胸怀、格局、科学素养、人文底蕴…,我们五零后想一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可能还处在某种“野蛮状态”。今天,比GDP提升更快的正是这些发生在国人思想观念中的变化。您同意吗?

注:图片采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搪瓷   海相   紫禁城   光明日报   暖水瓶   大河   观感   日本   篱笆   元年   大江   愚昧   美文   中国   胸怀   改革开放   国人   记忆   政策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