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姚策事件仍在发酵,一些网民还相当亢奋。舆情升温背后,其实还隐藏了一些底层逻辑,它们更适合用数学理性来说清楚。本文就从几个博弈论的模型讲起。

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博弈论常常借助一些简单的游戏模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有个叫“最后通牒”的实验说的是下面这件事:组织者把十美元先给到提议者手里,让他提出一个公开的分配方案,将这十元的一部分分给接受者。如果接受者接受了提议者的方案,那么就按这方案执行,游戏结束。如果接受者拒绝,组织者收回那十美元,游戏结束。

你猜猜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扮演提议者接受者,你会怎么做?

实验统计中,大多数的提议者会给接受者分配40%-50%之间的一个数。偶有低于20%的贪心者,可大概率会被拒绝。

经过这个游戏的热身,你是否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尽管拒绝不公平的分配会“颗粒无收”,但有此声誉的人在日后长期的博弈中会持续受益,因为后来者会更加谨慎和公平。

所以,社会公平与每个人的努力有关,但应适当宽容,不要动不动就回到“文革思维”。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永远缺位。要不懈努力,持续推进民主与法制。

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背后的具体数学理论过于繁复,期待细节的读者可以去读上面插图中的专著,那里还有关于人性方面更多的数理解读。

我们再来看看公共利益的博弈模型,六位匿名参与者每人被分配了十美元,并鼓励他们向公共资金池里投资。他们知道投资将稳获三倍收益,并会在他们六位中平分。

如果六位全部投入,大家各赚得三十元,如果只有一个财迷没投,其它人得二十五元(50*3/6=25),而财迷得到35(25+10)。重复实验会让总收益走低,你可以想想为什么。

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于是有人觉得不公,加入了处罚条款。每人可以提出惩罚,被罚的扣掉三元,而处罚也是有成本的(现实中精力 ,甚至安危),因而扣除一元。

惩罚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可以从上图中看到。是的,舆论也是一种法律惩罚的补充。

姚策舆情中的数学理性

  为什么要为正义发声呢?姚策事件背后的证据链对真相的意义也是如此,你可以保持沉默,坐等法律。这在那本书中叫“二阶搭便车”。

是发声还是“搭便车”,背后都有理性,我之前写了社会的“非理性”传统,血缘、宗法习俗等。不是我有什么立场,今天说“理性”也一样,就是要让大众了解,身处社会现实,必须有“文化认知”,也必须有“理性思考”。

而网络上,证据真假混杂,需要靠律师等专业人士的职业操守,不能一看到不是100%与你同立场的,就说是“助纣为虐”。弄得我哭笑不得,只好关掉评论,还希望读者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舆情   理性   接受者   财迷   组织者   美文   正义   证据   收益   模型   分配   立场   读者   努力   美元   数学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