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埃航空难后,一位中国遇难者的微博帐号被媒体和微博平台公开,引来了一些包含攻击性的恶意评论。新浪微博官方也很快对这些账号及时做出了封号处理。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埃航事件中的受害者,原本只是记录生活、和熟悉的几十位亲友分享日常的千千万普通微博用户之一,却因为多家媒体的传播,成为持续多天占据热搜榜、相关话题得到 6.6 亿次浏览的“红人”。(该数据在「小声比比」公众号文章中提及。)

无良媒体与大众窥私欲

其实在一场角斗中,最能引起观众呼声的时刻,是角斗士相互叫嚣的暖场和击杀决出胜者的尾声,中间最有技术含量的厮杀往往得不到相应的赞许。这是观看体制所决定的,能为最广泛的大众共鸣的东西永远都是浅薄的东西,它要么激起人的原始兽性,要么调动人的极端情绪,且多为恐惧和愤怒。最恐怖的是,在这场游戏中人人都是赌徒,且享受着游戏。

对于热度至上的媒体而言,谁生谁死并非首要,如何引导舆论的热点才是头一等大事。这场报道从头到尾无不充斥着流量和“大众嗨点”。事发后第一时间,以新京报为代表的媒体第一反应不是去现场不是去找专业人士,而是一哄而上扒罹难者个人信息、旅行目的、社交媒体。

“出国”“找男友”“漂亮女大学生”这种充满某种暗示意味的字眼早已催生了肮脏的流量产业,可是驱动资本吞噬人性的又是千千万万退隐在大众阴翳之下的每个人的好心或恶意的目光。

一个人的肉体被虐待,灵魂被摧毁的前兆,总会出现三种人,加害者,被害者,还有旁观者,如果这三种人有一种消失的话,不幸都不会发生。”我们可以说,年轻富有女性遇难,某种程度激起了大众一定的“窥私欲”,对遇难者的窥探和揣测让一些无关事故的内容大肆流传。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在评论区大肆厮杀:仇富者的狂欢,围观者的叹息,淫秽者的龌龊...其热度甚至远超事故本身。媒体在这场巨幕大戏里只是扮演着投其所好的卑劣者角色。大众传播的痛点就在其用户对浅薄信息的挖掘远大于对事件事实的探索。

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的特点,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突出世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世俗化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重感性欲望的满足,从世俗单纯意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媒介一味注重和迎合大众口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

拉扎菲尔德和默顿认为,过度沉湎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逝者无隐私?

报复性评论屡见不鲜。对一个陌生女孩的揣测和意淫更是触目惊心。也引发了不少对死后社交平台账号该如何处理的理智或偏激的讨论。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社交账号的所有者或继承者当然有权要求注销或删除过往的发布内容。但是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一经发表就可以以任意形式存储和复制,所以不可能存在彻底的删除和绝对的遗忘。

尽管微博已经应一名遇难者家人要求,关闭了其微博账号,但遇难者所发布的内容,仍然能以各种形式被搜索到。

无独有偶,近日QQ账号注销功能正式上线。

其实,QQ正式上线的注销功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2018年1月,工信部回应网民手机APP销户的问题时就明确表示,用户有权删除在平台服务商注册的账户服务。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相比国内,国外社交网站因为发展得更早一些,某些制度显然也更完善。比如Facebook不会自动删除死亡用户档案,而是将死亡用户账号变成“纪念版”账号,允许用户在用户资料中指定“去世后联系人”,由联系人在用户去世后管理其账号,一旦该联系人张贴最后的信息,这个账号将成为去世者的纪念地。这意味着该“死亡账号”不能再添加朋友,但人们可以在这个页面上发表悼念信息。当然,用户也可以选择在去世后彻底删除自己的账号。

或许以后社交媒体会增加一个选项:「我要求网站在本人死亡后,删除所有发布过的内容,并断开搜索功能与本人所发布内容之间的链接。」(例如,禁止搜索引擎抓起本站特定的内容。然而已现在的技术实现仍有不小的难度。)

依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账户等数字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而非物权法上的个人财产,为此,对于社交账户等数字信息能否继承尚存争议,需要国家出台法律予以明确。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很多难以想象的“名人”汹涌而出,一开始人们是主动追求成名的,但现在很可能就在不经意间就“被成名”了。埃航女孩事件只是同类事件中性质较恶劣的一起,但绝不是最后一例。

安迪·沃霍尔说过:“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然而,谁又愿意用个人的死亡和声誉来换取这15分钟转瞬即逝的名气呢?

逝者隐私论:微博该不该“陪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遇难者   逝者   私欲   大众   浅薄   受众   美文   账户   社交   世俗   账号   隐私   联系人   媒体   社会   内容   用户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