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北酒厂

高邮北酒厂

高邮北酒厂

高邮北酒厂

惟 有 秦 邮 是 醉 乡

高邮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合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这为酿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当然,历史上的高邮也盛产好酒,名酒。明代隆庆年间的《高邮州志》便已记载,高邮在宋代就盛产黄酒七种,白酒八种而著称于世。不仅留下了文游四贤煮酒论文的雅事,而且文人墨客多盛赞“惟有秦邮是醉乡”。

高邮北酒厂

解放后,高邮的酒类生产得到长足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由三友等三家私营槽坊合并,三家私人槽坊的老板将自家酿造白酒的作坊器械、原辅材料、生产技术等家当,折价计算股本后交由公方,在北门大街开办一家国营酒厂——高邮城北酒厂,简称“北酒厂”。

建厂初期,职工人数17人,年产白酒181吨。1957年,北酒厂改称“酿化厂”。正值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给紧张。为节约粮食,白酒生产以粮食加工副产品(碎米、米糠等)为主。一来,节约大量粮食;二来,粮食深化加工、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高邮北酒厂

1959年,酿酒业有了新的工艺——液态发酵,国内各大酒厂纷纷效仿采用。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1971年,酿化厂也将传统的固体发酵改为液体发酵,这项重大的技术改革,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淀粉出酒率,随即年产量便增加到394吨,到了1980年,年白酒产量更是达到1152吨。

随着效益的提高,酿化厂开始逐步改善生产条件,建成了新的生产车间和地下储酒库。淘汰了灶头烟囱,建立了锅炉房,从菌种、酵母、制曲、发酵、酿制、灌装、储藏等均实行检验,摆脱了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同时开凿地下水井,抽取富含矿物质的矿泉水用来制酒。

为谋求更好的发展,厂内还专门派遣技术人员,前往“五粮液”、“洋河”等知名酒厂,考察学习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学成后,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摸索与改进,精选了五种优质原料,采用伏天火曲、七十天发酵、折头去尾、地下阴陈等一系列方法,生产出品质极佳的浓香型白酒,颇受好评。随着国人品牌意识的逐渐增强,七十年代中期,又注册了“文游台”商标,并推出系列酒类产品——“稻花香”、“文游大曲”、“荷叶青酒”等。

高邮北酒厂

1982年酿化厂更名为“高邮县酿酒厂”,同时开始筹建规模为年产啤酒5000吨的啤酒厂,以应对市场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于是,在1984年成立了“高邮县酿酒总厂”,设白酒分厂(今北门大街)、啤酒分厂(今文游路南苏果超市),便有了历史上的“北酒”与“南啤”。

八十年代,国内白酒向低度化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1985年酿酒厂又通过过滤、吸附、静置等工艺,采用优质基酒生产出38度的“文游特液”,填补了高邮低度酒品的市场空白。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后期又推出了“文游台”粮酒、大曲、特酿等系列酒产品。至1986年,酿酒总厂已有白酒、黄酒、配制酒、啤酒、汽酒等5大类,10多个品种。

高邮北酒厂

但由于“南啤”刚刚建厂不久,投产、生产、销售、资金运转等头绪多多,使得领导层无暇顾及白酒的生产与经营,“北酒”与“南啤”矛盾重重。1987年,因矛盾到了无法可解的地步,北酒厂不得从酿酒总厂分开,自主运营。“北酒”与“南啤”的一段姻缘就此告终。

高邮北酒厂

“北酒厂”围墙

自主运营的几年里,北酒厂依旧有所发展,九十年代初还推出了“真一特曲”。遗憾的是,北酒厂始终未能摆脱小型规模的现实,未能形成较大规模,逐渐失去了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的机会。到了本世纪初,北酒厂又因经营管理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原因破产倒闭,当年风靡一时的酒类产品也渐渐在市场消失。

高邮北酒厂

在每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会风起云涌,变化莫测。无论你如何依恋,岁月的齿轮仍会一格格前行。酸涩的回忆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年头的产物,还有凝结于心难融的情结。“北酒”只能在文字和图片中依稀怀念。那年的事;那年的车铃;那年的味道……如今,旧址换新颜,若心中泛起了念想,不妨去走一走,凭栏而思,或许冥冥中“风云”依旧。

高邮北酒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高邮   酒厂   水井   槽坊   大曲   酿酒厂   黄酒   北门   酒类   美文   白酒   总厂   粮食   啤酒   规模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