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怀念摊米黄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老伴最近回了趟河北老家,带回一袋小米粉,想起在陕北吃过的摊米黄,顿时有了做米黄的想法。摊米黄得有专用家什---鏊子,家中没有,那就买吧。接下来便在网上搜索,没有。后又让孩子到实体店去搜寻,还是没找到,只得无奈地作罢。

眼下大年将近,不禁想起了71年初的那个春节。那年我正在陕北插队,我们几个女知青都没回家,是在农村过的。年前,我们也学着老乡家的样子,开始准备各种过年食品。包括炼油,磨豆腐,炸油膏,再有就是摊米黄。

我和女生芬两人,从老乡那里学来制作方法,用小米面掺入适量玉米面,加水后经发酵,备好了一盆稀乎乎的面浆。又从老乡家借来4个鏊子,之后把炕席卷起,将鏊子支在了土炕上,我俩盘腿坐在鏊子前,开始了摊米黄。

以前在京时我没见过鏊子,它铸铁制成,有三条一扎长的腿。很显然,设计腿的目地是方便在下面烧柴,鏊子内径有大碗大小。我和芬在每个鏊子下面支起两三根硬柴,(硬柴在农村叫好柴,一般指劈好的耐烧的树根)待头一个鏊子烧热后,便舀起一勺面糊,倒入其中。

这螯子底是凸起的,顺凸顶倒下的面糊,流到边楞便被挡住,自然成为圆形,这时要盖上盖,一会听到盖上水蒸汽滴下来的响声,就说明熟了,那米黄状如满月,底焦面黄,边厚中薄,香气扑鼻。陕北老乡多爱把刚出锅的米黄顺势从中一折,便成了半月形,嫩的一面全被折在了里面,外面两侧都是焦黄的,甭说吃,仅外观就令人垂涎。

米黄的特点是热、香、甜、软,兼有蒸和烙的双重风味,上面有很多小小的蜂窝,吃起来非常松软可口。米黄虽好吃却不难制做,只是费功夫,因为摊一个只能用一勺面糊,面糊用多了不但会溢出鏊子,还会造成边沿太厚,出现底面烙糊了,边沿夹生的后果。

那时,陕北老乡要么不摊,要么就摊一大盆面糊,试想一次只舀一勺面浆,全部摊完要用多少时间啊?因此老乡们只在过年才做它,一来此时是农闲,有的是功夫,二来制作米黄能彰显出过年的热闹氛围,三是米黄在当时也算是过年的好吃食,不是平日能吃得起的,因为每摊一个要抹上薄薄一层油,就像当今摊煎饼,而油在农村是最金贵的。我在农村过过2个年,年前,家家老乡都会摊出满满一个大笸箩米黄,把它们一个个整齐地码放好,配上其它备好的过年吃食,正月十五前基本就不再做主食了。

那年我和芬两个忙乎了多半天,才把一大盆面糊摊完,开始我俩各摊各的,每人负责2个鏊子,却总侍弄不好鏊子下面的几根硬柴,一会这个火燃得过旺了,一会那个又快熄灭了,我俩不停地倒换着那几根硬柴,真是顾了上面摊,顾不了下边烧柴,后来我俩分工合作,一个专门管烧火,一个专门管摊烙,才算有条不紊了。

如今我离开陕北30多年了,却再也没吃过摊米黄。只有一回,在早市中见到了形如米黄的东西,颜色却实白的,询问卖家得知,是用大米面做的,立即买回,品尝后感觉滋味也还行,但总觉得没有小米制作的米黄香甜,于是又不免怀念起陕北来。

由于怀念摊米黄,我竟突发奇想,要是陕北老乡来京开个作坊,专门经营米黄、豆面条等特色主食,突显陕北农家特色,一定要比馒头烙饼更受北京人欢迎,别人不说,我一定是经常光顾的常客。

来源:个人新浪博客“秋秋”

知青往事:怀念摊米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米黄   知青   金贵   鏊子   陕北   小米面   炕席   笸箩   豆面   水蒸汽   土炕   面糊   边沿   主食   美文   老乡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