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举重”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青岛知青网作者 窗外海风

下乡那些年,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怎一个穷字了得,老百姓一年口粮“够不够360”,一年布票三尺三,真正的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农村的缺医少药更是可怕,村里有个赤脚医生,但是老百姓家连几毛钱药钱都拿不出的比比皆是,小病硬抗大病等死,每到冬春季节交替,那些饥寒交迫的多病老人,就像树上枯叶一样飘飘落下。好在,当年死人的成本很低,没有“死不起”之忧。

每逢生产队里死了人,队长会在第一时间组织白事班子,包括报丧(当地叫“打丧”)、接客、代饭、抬灵(当地叫“举重”)、下葬等等,这些全都是免费服务,生产队记工分,充分体现了共产主义大集体优越性。丧主家只需完事后管一顿大锅饭:白菜炖豆腐,亲朋好友加上白事班子一齐上,可着肚子搓一顿,名曰“抢裔饭(福)”,大家一扫悲情——那个年代吃顿免费饱饭是很有幸福感的。

在农村那些年,本人属于生产队壮劳力,这些事都落不下。从半夜三更提着马灯步行几十里山路去“打丧”,到当“举重”搬抬尸体都干过。有争议的是“举重”,按当地规矩没结过婚的是不能干这活,俺从小就不怕鬼不信邪,既然你自己不忌讳,队长当然乐得派个壮劳力。于是,下乡那些年,生产队所有故去的老人,俺都有幸抬着他们送了最后一程。

于是,见识了形形色色的殡葬规格。

最普通的是一席高粱秸箔。农村家家都有囤积地瓜干用的高粱秸箔,长度大约两米,卷个人头脚不露,绳子一捆就可走起,这种“举重”最轻松。

最差的是“就地取材”,用破炕席一卷,这种确实很差,头脚露着不说,即便是僵尸也挺不直身子,抬的时候要多打好几道绳结才不至于打弯蹭地。

最奇特的一次“举重”是个孤老头子,在村林业队我们同过事,他年轻时闯过外,见多识广,不知为何得了个外号“老荒滥”,或许是说话办事不靠谱?他没有儿女,过继了一个儿子也是光棍,继承了两间破屋和“小荒滥”外号,很仗义地把家里唯一的双开门老衣柜截去四条腿,“老荒滥”瘦小的身躯卷曲着放在里面,看着不太舒坦,但这已经是俺“举重”工作所见过最高档的了。

旧社会农村不少有条件的老人生前就为自己做好了棺材,名曰“寿材”,黑乎乎的摆家里(一般放在厢房或倒屋)看着瘆人。土改时大户人家的“寿材”属于“浮财”,被贫下中农分掉搬回家,经过历次政治运动,大部分“寿材”因各种理由变成“木材”而消失,只有顽固且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能保存下来,俺见过好几个,而这些家的老人直到实行全民火葬也没机会用上,或许“寿材”真能为老人益寿延年?

新社会最成功的移风易俗应该是火葬,除了节省土地保护环境等大道理,至少基本断了盗墓贼的财路(以考古名义的除外),普通老百姓故去,一缕青烟升青天,一抔骨灰归大地。而那些帝王将相,包括正被热捧的大秦始皇帝,谁知道还能在那占地56.25平方公里的豪华皇陵里躺多久呢?

知青往事:“举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举重   知青   寿材   浮财   炕席   抗大   白事   贫下中农   生产队   高粱   外号   班子   美文   队长   往事   老人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