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对太谷装在大木桶里那粘稠的大米稀饭印象深刻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带队的解放军们开始喊大家去餐车领晚饭了。伙食不错,每人发两个圆面包,一根香肠和一瓶汽水。有吃有喝时,大伙儿还有说有笑的。吃完面包香肠,车厢里开始有了低微的哭声。

我没有哭,只有些许离家的惆怅。行李架上有我心爱的小提琴,行李中有我没学完的课本儿和没读完的书,身边有一帮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同学。那时的心情象是到亲戚家去串个把月的门儿或是一次短暂的假日旅行,全然不知这趟火车在伟大的领袖指引下驶上了人生的另一股岔道。从此,有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前边等着我们,使我们每个人从此以后的命运都天翻地覆且各不相同。

从1967年到1979年这十二年间,全国有多少中学生被动员或自愿下乡了呢?共142.38万人。北京离京插队的中学生是37.26万人。下到山西的是多少呢?4.13万人。这数字来源于当时的国务院知青办,是侯隽大姐提供的资料,所以绝对准确。

第一,往往是最重要、最光荣、或者最危险、最倒霉。但是第一次发生的事情,往往让能让人难以忘记。我们坐的火车就因为是赴山西插队的第一趟北京知青专列,竟然享受了军列的待遇,出北京后一路不停,径直向西,向西。直待进了山西地界,昔阳、阳泉、太谷、介休 ……才开始羊拉粪蛋似的陆续分学校往下卸人了。清华附中的几百名同学被一起卸在了太谷站。

从此,山西太谷县就成了我们人生轨迹中的第一个拐点和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的命运将拐向哪里呢?无人可知。

我们将在第二故乡呆多久呢?也无人可知。

下了火车已是暮色四合的傍晚时分。带队的解放军们指挥着我们拎着各自的随身物品上了来接站的解放牌军车。行李吗?好像我们想都没想,谁都没操心,肯定解放军会管的。

下了大卡车,直接进饭堂。什么菜?我记不得了。反正白面馒头和大米稀饭管够。我因为来山西的前一周才在301总医院做的扁桃体摘除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只能凑合着喝稀饭。所以对装在大木桶里那粘稠的大米稀饭印象深刻。

吃完饭。我们又被大卡车集体拉到一个大礼堂。太谷县革委会为我们准备了一场欢迎文艺晚会。主演的是县里最高学府太谷师范的红卫兵小将们。京城来的看县级演出,自然不入眼。可初来乍到的,那晚我们还算规矩。节目演得好不好的,总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回应。来而不往非礼也,最后,轮到介绍清华附中的章百家上场了。报幕员没有报他拉什么曲子,可能也不知道他想拉啥曲子。在舞台中央淡然坐定的章百家把手风琴一顿,他的指尖间先蹦跳出热烈的《杜鹃圆舞曲》,随后又是一支极富动感的《小步舞曲》。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又拉了手风琴8级曲子《白毛女组曲》中的【喜儿女友四人舞】和【太阳出来了】两支。附中同学极度疯狂地鼓掌呼叫。我知道,这是大家一路复杂心情的宣泄。

早起,我才发现我们昨晚入住的县招待所竟然是个几进院落都是高屋大舍,满院子青砖满地,院墙上布满精美砖雕的所在。问了一下,好像说这里解放前是孔祥熙家的产业。从抗日战争一开始,孔氏家族的人就带着全部细软和可以转移的家产逃到世界各地去了。这院落的一砖一瓦一柱一墙都建得十分牢固。。算起来,近百年无人照管维修了,可是青瓦覆盖的屋顶竟然没长一茎荒草。高屋深院还在,只是主人改啊。来不及看完这几进院落的精美砖雕,有人喊去吃早饭。

早饭还是白面馒头和大米稀饭管够。可能是昨晚的余兴未尽,有几个同学非欢迎招呼我们吃饭的干部模样的解放军来个节目。那个解放军站在凳子上,挥着盛稀饭的大铝勺子大声说:“咱晚上再唱。晚上再唱。”

哪里还有什么晚上啊。吃过早饭,我们就被集合到一个空地上。空地一侧堆放着从火车上卸下来的各色行李和箱子。不知是谁带了一个两开门的大立柜。虽然那大立柜是旧的,可鹤立鸡群般戳在一堆行李里,甚是突兀打眼。

开一辆卡车过来,干部模样的解放军就念上十几个人的名单和公社大队名。被念到名字的同学就和自己的行李箱笼一起上了卡车。

这一辆卡车开走了,下一辆卡车开进来照方炒肉。折腾了近俩钟头,再进场的就不是卡车而是马车了。赶马车的都是老乡。要三四辆马车才能把念到的十几个人和行李拉走。眼见大堆的行李只剩下十几件,人也剩下十来个,一辆马车和两辆驴车赶过来。不消说,这是来接我们的。七手八脚地装上自己的行李,跨车沿坐好,我才听清楚。我们去的地方是阳邑公社杏林大队。杏林二队有12个知青,其中有我和李承穗、皮玲玲,其余在一队。

那干部模样的解放军使劲地和我们挥手告别。我知道,这一路上,他的心一直吊在嗓子眼里。能把这些敢上天揽月下海捉鳖调皮捣蛋的北京学生顺顺当当地送到太谷,再送到村里,他这任务难度太大啊,估计几天没吃好睡好了。我们一走,他那颗心可以放进肚子里去了。大不了是个排长或者连长呗,有啥了不起的。凭什么你让那些同学坐卡车,让我们坐着慢腾腾的破驴车?我心里在愤愤然为自己鸣不平,只当没看见那解放军努力向我挥动的手。

出了太古城没多远,赶车的老乡指着前面的村子说:“看见了吧,快到家了。”

我问:“你知道那些卡车去哪里吗?”

“远。去山里了。”

“有多远?”

“远的七八十里。近的也有三四十里吧?”

我突然醒悟到,我们乘坐交通工具的先进程度是与插队地点距离太谷城的远近成正比的。心里没坐上大卡车的那股愤愤然顿时烟消云散了。

知青往事:对太谷装在大木桶里那粘稠的大米稀饭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太谷   太谷县   知青   稀饭   立柜   砖雕   木桶   山西   院落   附中   马车   卡车   美文   北京   大米   解放军   行李   深刻   往事   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