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就“觉醒”了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修学储能 五年多,不仅学问博大精深,更有了恩想上“辩证法思想”的深厚根基。由此而催生了他探索社会历史变化规律的认识时,注重社会“革命”思想的觉醒。

毛泽东读书可不是“死读书”,也不是读“死书”。一方面,他深受杨昌济“伦理学”思想和湘风“陆(九渊)王(守仁)学派”的熏陶;另一方面,他把《伦理学原理》与《四书集注》等宋明理学比较起来思考,贯通古今还要比较中西,集于自己融汇贯通的认识,认为“吾国宋儒之说与康德同”,而这“同”,就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正逢当时中国社会处在剧烈变动中,政治舞台风云变幻,旧制度日渐崩溃,内乱外患迭起。这些社会背景就使“尚动”、“主变”成为人们寻找出路的重要倾向,此时此刻的毛泽东更是激烈迸发,跃跃欲试了。

一九一七年,他便提出“天地概唯有动而已”的观点。在《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他写道:“此世界中变化万殊。”说,历史从来都是一个治乱交替的过程,声称特别喜欢战国七雄、楚汉争霸、三国鼎立那些“事态百变,人才辈出”的时代。认为“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久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用这个观点看眼下的中国,他说:“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要也。”对中国社会,他的意思是“必须再造”,再造的办法就是“由毁而成,如孩儿从母腹胎生也。”因此,“吾人甚盼望期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看看这些思想认识,与后来提出的“打碎旧世界,翻身求解放”的革命号召,正是一脉相承,并且是一以贯之!

青年毛泽东的求学,完全是为了改造社会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以后的“从大乱求大治”的观点,正是这博学厚积的酝酿。

在“动”中求变、求新,这其中的内在动力又是什么呢?

毛泽东当时特别重视两个概念,一个是“差别”。他说:“人世一切事,皆由差别比较而现”,如阴阳、上下、大小、是非、正反、明暗、胜负等,“无此差别相,即不能构成历史生活。进化者,差别陈迭之状况也。”另一个就是“抵抗”,即各种差别引起的压迫和反抗。毛泽东很是赞同《伦理学原理》的作者泡尔生提出的,世界一切事业和文明,“无不起于抵抗决胜”的观点,称道“无抵抗则无动力”的论述,是“至真之理,至彻之言”。他因此而激情浪漫地写道:“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把“差别”和“抵抗”这两个概念,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变”“成毁”联系起来,表明毛泽东当时的认识论已经觉悟到了“矛盾构成事物并实现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他后来的关于中国革命的“阶级”论和《矛盾论》以及对中国式革命实践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也许正是孕育于此时。

毛泽东的一生,就是革命的一生。他一生都在思考着、探索着、选择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法和道路。同时代的有志青年,大多是求学做学问、做学术,立言立身。而毛泽东求学,是为了探求革命真理,以革命的真理去探出社会革命成功的实际道路。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他就能独辟新径、卓越而起的天赋异禀。

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在五四运动前就“觉醒”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潼关   康德   巫山   矛盾论   思想   伦理学   辩证法   美文   真理   差别   原理   道路   观点   社会   历史   世界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