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洞察先机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性情》写道:

“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

在班固认为,见微知著、不惑于事是智慧之人的一大特征。

拥有洞察先机的能力,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能够在细微中见全局,才能先人一步,更好地把控未来。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商纣王命工匠用象牙为自己做一双筷子,还高兴地让大臣们观看。

他的大臣箕子看到后,感到大事不妙,不但没有表示欣赏,还规劝纣王把筷子收起来,不要再用了。

许多大臣不明白,为什么箕子会因为一双筷子这样的平常小事,而过分担忧。

箕子却说,他担忧并不是这双筷子,而是想到了以后:一旦君王用了象牙筷子,就不会再使用原来土制的粗碗吃饭,要改用“犀玉之杯”,有了象牙筷子、犀牛杯、

美玉碗,难道还会吃粗茶淡饭?

从此食“旄象豹胎”,着“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锦衣玉食、亭台楼阁……等到如此地步,恐怕整个天下也满足不了君王的享受了。

独断专横的商纣王,并没有听从大臣箕子的建议。果不其然,仅仅相隔五年左右的光景,纣王便开始大兴土木,建酒池肉林,设炮烙之刑,沉溺于酒色,演变到了穷奢极欲、暴虐无道的地步,到最后以致身死国灭。

见微知著,洞察先机

韩非子称赞箕子“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意识到事物的苗头,在事情的开端就开始为结果考虑,所以箕子会为一双筷子而惊恐。

从一双小小的象牙筷子,看到君王的贪欲。见微知著、预见国家未来的箕子,用装疯卖傻明哲保身,在商周交替的动荡局势下,以最合适的方式应对时事,才得以名存千古。

老子说:“见小曰明”。

见小而能明,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有敏锐洞察力的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看透事物的本质,在细微中洞察一切。

《周易》有言:“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只有洞察事物发展初期的端倪,了解事物的发展趋势,预判出事态走向,才能见机行事,化解危机。

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足以说明见微知著、拥有洞察力的重要性:

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因公务繁忙,有时会独酌,用酒来排遣。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身心。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冬,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汉王朝,汉王刘邦亲自出征匈奴。由于接连取胜,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

攻打到晋阳时,匈奴故意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把老弱病残摆在阵前,以示溃败的样子。汉军派人进行几次侦察,刘邦信以为真。而从匈奴出使回来的娄敬,却对匈奴的设防产生了怀疑,认为“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徒见赢瘠、老弱,一定埋伏有奇兵,提醒刘邦不要贸然进攻。

但刘邦不听劝告,依然带领大军北上,后来在“白登”被围七天七夜,侥幸脱险。

“白登之围”过后,娄敬因为有远见卓识,被封为关内侯,得到重用。

见微知著,洞察先机

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落知天下秋,松风一起知虎来……

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让我们通达事实、预判风险,对事情有更强的掌控力,助推好的事情,遏制坏的事情。

唯有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变幻中,准确识别出真相,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充足的准备,有的放矢、见到实效。

电影《教父》里,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也是能更好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拥有洞察力的人,在分析问题时,并不只为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而是要找到真相。他们往往更用心、更专注,能够觉察身边发生的细微变化,能够从中窥见本质,具备开阔的长线的思维模式,用未来的眼光做当下的判断。

见微知著,洞察先机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生活中,大事发生前,都会有不易察觉的征兆。每件小的事物背后,也都隐藏着巨大的未知,串联着更复杂的逻辑。

很多时候,成功往往取决于,敏锐地反应、理智地谋划。

因此,始终保持谨慎细致,保持对微小事物的觉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才能将命运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源:公众号”云蝉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见微知著   韩非子   汉王   刘邦   匈奴   洞察力   君王   先机   象牙   大臣   美文   细微   筷子   敏锐   本质   事物   事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