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小狗教我的事

我养过一只白色小狗,相当幼小,才一个月大。我为它擦鼻涕、为它洗澡、为它穿外套、为它找旧衣服做窝,它怕冷,半夜呜呜叫,于是我把它抓到床上人体供暖。


那只小狗教我的事


后来,在一个早晨,我妈送走了它。

看见世界上千千万万只小狗,我都会想起我的小狗。它直接进入了我的内心,因为它从来不曾矫饰过它的本性。它不满了,就大嚷大叫;它饿了,就要吃;它牙痒痒了,就咬拖鞋;它冷了,就往人身上靠;别人对它好,它就跟人撒欢。

许多人做不到小狗这样本真。我们一开始努力呈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给女朋友看、给男朋友看、给同学看、给老师看,以及给观众看。渐渐我们懈怠后,就显露出本来面目,于是彼此开始失望。

如果我们最初都能像小狗一样,是否会相处得更加好?至少,各自的想法、做法、看法、真实意思是什么,各自可以认真地用真实的自我给予回应,而不是彼此误解,虚耗生命。

我们本当用真实的自己,相互砥砺、磨合。恋人慢慢成为坚固的恋人,家人慢慢成为融洽的家人,友人慢慢成为坦率的友人,抑或及时醒悟,好聚好散,各自远航。

因为那只小狗,我才发现尽管我有许多自由时间,我居住的小区树木繁茂,四季美好,静谧如一座花园,但我却花很少时间在户外活动,我总在写作或者上网。如果我天天带它出门溜达,也许就不会搞臭房间,让我和我爸妈疲于奔命为它善后,最终大家一起失去耐心。

因为那只小狗,我开始观察狗和人类相处的关系,对人类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观察认识。我家隔壁养了一只大狗,同时,女主人生了一个女儿。婴儿天天啼哭,邻居们保持沉默,而他家的大狗叫唤了,就被当面声讨。物种不平等,这是地球上的社会现实。我也留意新闻报道,有的人视狗如命,也有人大啖狗肉。人各有志,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习惯世界的多元化,就会处处看不惯,成为可厌的人。至于虐待小动物的人类,更需要的是心理援助。每种残忍的背后,都有心的缺失。

小狗被送去的地方是学校,有学生重新收留了它。据说狗这种动物会因为主人的舍弃而不再彻底信任人。这是狗的心理学。狗比人寿命短,由此,它也必然没有几年就会老去、老死。我陪伴了它的童年,可惜不能陪它到老了。

想到这一点,我愈发清醒。所谓爱,沉重而轻微。爱的本质,是接受真实的对方和自我。

真实的我们,往往弱小、无力、怯懦,难以坚持付出。唯有不断扶持、鼓励,才有勇气一直守望,白头偕老。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人类最伟大的心理成就是接受人必有死亡的自然规律。由此,我们接受了自身的有限性。

人不是生来高贵、全能,人也只是在自己的一生里不断学习,向身边同类、向各种物种学习而完善自我的生命形式。我曾无数次在专栏和小说里提到死亡。如果不学会面对死亡就不会真正学会生活,我会提一万零一次,但愿每次都有所认识。

而其中一次,是那只小狗教我的。

(作者:沈嘉柯)

(王传生摘自《那么一点点美好》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人民出版社   小狗   人各有志   砥砺   物种   美文   友人   恋人   家人   美好   人类   自我   真实   生命   心理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