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皮蛋”们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句烫手背、暖心窝的话:“同志加友谊”,相当于六零后男人们的豪言壮语“朋友加兄弟”。

小学的“皮蛋”们

轮到我读小学,“文革”开始,混到中学毕业,“文革”结束。有个特征:有文化,无知识。所谓文化:忠诚与义气。它们来自旧戏、连环画、底层社会。至于知识嘛,说来汗颜:“外文只识KTV,中文只识人民币。”学生嘛,有教育,无教养,属于“爷娘死光了”的“小赤佬”。

我的中学时代,有中学,无高中;有中学,无重点;有中学,无大学。学生有考试,无留级:上课好比入寺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学好比报户口,有学籍证明,无毕业文凭。小学到中学,如同坐电梯,不是考上来的,而是升上来的,即便大字不识,一样毕业。我们班有一个“半戆”,“文革”前已经留级两次,“文革”开始,滞留我们一年级(4)班,从此止跌回升。我们三年级,他已经发育了,“说话带有点喉音”(《列宁在十月》里的台词)。还有一个“戆嗒嗒”,他的“亮”点是:戆进不戆出。

那时的同学都是前后公房的,都是“学区房”的邻居,知根知底,不像现在,同桌的你,不知道住在哪里,就像三毛寂寞地咏叹:“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更不知父母干什么的。我们的同学,属于一个社区、一个阶级,甚至一个企业、机关的子弟,不仅知道他家住在哪里,几号几楼几室,还知道他家床在哪,饭桌在哪。因为可能我住四楼,他住三楼,窗帘又薄,甚至没有,晚上灯一亮,就像电影屏幕——门儿清!是观看,不是观赏,因为乏善可陈;甚至知道他家的米缸在哪儿,还知道油瓶已经空空如也。因为上午我们几个“皮蛋”聚在他家炒蛋炒饭,鸡蛋是我家的鸡下的,葱是隔壁阿二家窗台上的破脸盆里割的,油,就是现在空瓶的那家。蛋少了,可以谎称鸡今天没有下蛋,葱矮了也未必被关注,但油瓶空了一定会被发现。我们就坐山观虎斗,欣赏“竹笋烤(拷)肉”,主角他娘,配角是他。

那个时代的同窗,直到现在还走动,一年总有个聚会。这些陈年往事,如梅干菜,不断放到桌面上翻炒。我们聚会,可以没有美食、美酒、美女,但不能没有这碟“陈皮梅”!

我的小学,在大杨浦,同学往往是工人子弟,如今聚会,口味依旧很重,皆“荤君”“肉食者”!聚会就是“猪八戒碰头会”。小学揭短必不可少,每次的段子,大同小异。我知道:廉颇老矣!

从完整的意义上讲,“老朋友”的标准:始于发小,始于小学,尚未夭折。所谓老朋友,就是老不死!

忽然想到“好朋友”的定义,往往是童年时代的“坏孩子”,他们才会为你“奋不顾身”,甚至“两肋插刀”。

至今依然往来的小学同学,往往是“皮蛋”们,都有绰号。有缺点才有绰号。好小孩就是乖孩子,“好得来没有屁眼”,他们“有姓名,无绰号”,因为没有缺点,好比清蒸海鲜,忘了放盐,没有味道。“坏孩子”属于盱眙小龙虾,档次很低,味道蛮好。

绰号往往是贬损的,可以被直呼的人,一定有自信,有雅量,久而久之,只知绰号,姓与名则掩而不彰。有次,见某君在基金招募酒会上,我就拍拍那位肩膀:阿歪(沪音:划)。他转头,先怒后喜,原形毕露,大呼小叫:“大勒​疤​!侬吓死人,​吾​以为‘钉耙’寻吾换外汇券!”彼此举着酒杯,纵声大笑。

有些所谓的“好孩子”,无缺点,无特点,无绰号,无记忆点,如今姓甚名谁也实在想不起来,但不遗憾。他们不知道付出,更不会两肋插刀,往往是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戆进不戆出”。

(作者:李大伟)

(潘光贤摘自《新民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皮蛋   盱眙   陈皮梅   外汇券   杨浦   小学   两肋插刀   绰号   文革   子弟   美文   他家   老朋友   聚会   同学   中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