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文/万有德

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听我父亲和爷爷讲述,我们万家是从山西大槐树迁移来的。

古人说,是大槐树洪桐县的人。迁移到甘肃省凉州西大街万家大门居住。也就是现在的西凉州市场。一部份人住在城里做买卖生意,一部份到城东乡十三里堡种地干城乡两头活谋生。

我们万家是一个大家族,有很多人口。后来,因为战争和饥荒,部分人流落到古浪县大靖的一条山居住。目前,那里有三百多户一千多人。一部分流落到张义堡中路乡,一部分到天祝县大洪沟、江山台等地居住,也有一百多户、一千多人。他们这些人来到十三里堡说,这里有他们的地和住宅,说明是万家的大户人家。

我的太爷爷叫万世太,太奶奶唐氏。我的太爷爷很有名气,也不知道在什么朝代中黄帝赐给他一顶黄帽,一件黄马褂,并称他为“黄命老太爷”的称呼。

在我们古老的堂屋里,曾经挂着太爷爷戴黄帝帽,穿黄马褂的画像。

这些珍贵的文物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给烧掉了。

我太爷爷有五个儿子。老大万福,老二万奎,老三万全,老四万录,老五万祥。

万奎是我的爷爷,活了八十一岁,我奶奶唐氏,七十八岁。我爷爷有三个儿子,老大万发林,老二万发财,老三万发生。

我的父亲叫万发林,活了八十岁。旧社会读过私塾,也在凉州城北门楼上念过书。这个学校中途被回族烧了。北城门楼是自然树长成的木料,就在这些树上修了个城门,所以用火烧容易攻进城。这个城烧了,从此父亲就失学了。

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1949年解放前,我的父亲在我们那个地方上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就当上了本地户籍工作,也就是现在的村文书职务。解放后还当过村上的行政主任、农会主任,参加过土地改革工作,拥护共产党的政策,受到了上级政府的表彰。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的父亲被列为批斗对象进行了专政。在我们本地组织的“棒棒队”“红卫兵”造反派等组织,对我父亲进行了批斗。批斗时他们将父亲放在高高的土堆上,弯着腰,举着手,在背上还要压上很重的土块或石头,一斗就是几个小时。上午这样斗,下午这样斗,晚上照样斗。劳动时别人休息他不能休息。就这样对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进行残酷折磨。老人受不了,后来得了一场大病,我们症治了半年多才恢复了健康。

这些“棒棒队”“红卫兵”“造反派”口喊“造反有理”“革命无罪”,大肆进行破坏活动。他们以“破四旧”为名将公民个人家的古书、古画列为四旧烧掉。古老的工艺品等历史文物尽焚毁于这帮黑爪牙之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心里难以忘却那段颠倒黑白的残酷岁月。只是想以文字记录,告诉以后的人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


我母亲赵氏,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在我们万家庄里可以说是一部活通书。她虽然没有文化,可是把庄邻们的出生年月日记的一清二楚。她活了七十八岁,从没有跟家人和庄邻们红过脸,因而在本地留下了很好的影响。

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我叫万有德,1939年3月5日(农历)出生在甘肃省武威市高坝镇严家村。

我是个忠厚诚实的人。我上过三年小学,十六岁开始在甘肃省建筑公司工作,后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1958年我因工作变动,调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建的下基层整改工作团二十八分队工作。

历史记忆‖万家历史和我的家庭


因我为人老实,对工作认真,积极肯干,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表扬,就让我上了宁夏工农兵红专大学。

1960年1月13日我被组织吸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准备重用。

1962年这一年,由于受到自然大灾害,国家开始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这年5月,我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宁夏银川回到了甘肃省武威家乡参加农业生产。

回到家乡不久,我发现我的爷爷万奎在公社敬老院生活。我爷爷有3个儿子,还有我这么大的孙子,让爷爷住敬老院太丢人了。敬老院是无依无靠的老人住的地方。于是我就将爷爷请回到了我们家,我来养活。

这件事让公社的孙主任听到了,就派了公社干部下村处理安排老人生活。处理协调的结果是,爷爷的3个儿子每人每年给老人拨60个劳动日参加生产队的分配,每人每年给老人50元生活费,每人每年给100斤小麦为口粮,再加上老人的四分自留地由3个儿子负责种植,一年下来也能收入点粮食,这个处理很合情理。

后来,我三叔万发生他算了一下,养活老人有利可图。于是,他就提出他要养活老人。公社不同意,说你以前老人身上没利不养,现在有利了你又想养这叫什么理,在公社大会上点了他的名。

最后公社的干部征求我爷爷的意见,听听老人的想法,结果我爷爷他同意跟我的三叔万发生过,理由是我三叔当时是武威火车站装卸大队的调度,每月能挣上钱,生活比我们家好。我们也就同意老人的想法。

在武威有这样一个传说“早缴公粮不怕官,孝敬老人不怕天”的说法。就这样公社决定把我安排到了严家大队担任文书工作。这真是应了上面说的好人有好报,一点也不错。

1966年“四清运动”结束后,我又被调到六坝公社,负责全公社76个生产队的会计工作。

(整理:万文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庄里   红卫兵   文化大革命   甘肃省   马褂   生产队   槐树   美文   公社   敬老院   爷爷   儿子   父亲   主任   老人   记忆   家庭   工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