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其中味

——走进李叔同的心灵深处

谁解其中味

弘一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谁解其中味

李叔同的佛字书法

每当唱起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主题曲《送别》这首歌曲,我就想起词作者李叔同 ,他是中国近代时期南北两怪之一的北怪。以38岁为分水岭,之前他是锦衣玉食的翩翩公子哥,在各个方面都有惊人的才艺,戏剧、油画、金石篆刻、音乐等无一不是好手,引领着近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之后他抛下过往,出世修行律宗,四处行脚,弘扬佛法。喜欢他的人,或仰慕他的才情,或敬佩他严苛的修行。由此,他的传记大约分为两类:以风月之姿写了他的前半生,以敬仰之心写了他的后半生。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他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人,既有才情却不能长情,既能律己却无法担任主事,既有大爱却也寡情,和善却有脾气,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谁解其中味

李叔同故居

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呢?

据我的了解,凡出家的人都有两个共同之处:一是遭遇了由大喜到大悲的巨大劫难经历 ,二是悟性绝高。别的不说,传说中的济公不就是这样一位高僧吗?

李叔同也不例外,和历史上的许多大才一样,李叔同出生时也有“祥瑞”:他降生之日,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之内,大家都认为这是佛赐福兆。后来,李叔同将这根松枝携带在身边,终生不离。

与佛的结缘,也许从出生之日就开始了。李叔同的父母家人都笃信佛教,老父亲在他5岁那年病重,延请高僧诵经,在《往生咒》的诵声中溘然长逝。按照传统习俗,灵柩在家中停了七天,丧事办得极隆重,请来大批和尚日夜超度。那时的李叔同太小,不懂得亲人离丧之痛,只有那空寂悠远的佛音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从一位辱母的思想教化中就知道了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所以13岁就写出“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佛意十足。用佛学的眼光看,小时候他已经具备通达佛门的“根器”和法缘了。此外,母亲以及他的日籍妻子也是心头之痛。李叔同奉母至孝,却对母亲有强烈的负罪感。母亲24岁守寡,44岁早逝,用屈辱、痛苦的小妾生活换来了他的快乐童年。李叔同由此对一夫多妻没有好感,他的原配夫人是芥园大街俞家茶庄的小姐,结婚的时候,他18岁,整个婚姻由母亲包办。而在日本期间,他又娶了个日籍女人,这个妻子,他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好事者附会的名字有千叶子、福基、薰子等等。因此,他难以面对九泉之下的母亲,也同样难以面对异国他乡的弱女子。道德感强烈的李叔同,默默忍受着自责带来的痛苦,最终,他出家为僧,一了百了,“岂为阿女恋尘世,真爱何当断情痴”,正是古代士人们的惯常法门。

三十七岁时,李叔同与佛结缘,思索良久,最终决定出家。他将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书籍、字画、折扇、金表都赠送给了友人,就连衣服也一件不留。同事、朋友纷纷相劝,他都丝毫不为所动,携带了几件布衣和日常用品就头也不回地去了杭州虎跑寺。之后,他立即换上僧人的衣服,屋子自己动手打扫,支个木板就当床,别人想帮忙,他一律不许,而且只吃素食,就连白菜里加点香菇,他都不会动一下筷子。

为了避免家人阻挠,他事先甚至没有跟妻子沟通。直到他进了寺院,妻子才得知消息,到寺院寻找。可是,无论妻子在房门口如何苦苦哀求,他都避而不见,妻子索性跪在那里不走。见此情景,连同去的人都忍不住落泪,李叔同却只是托人捎了一句:“当作我患虎疫死,不必再念。”

从李叔同皈依佛门的坚定意念可以看出,众多学者的遁世说和幻灭说的某些方面是合理的。不过,他的遁世,是为了化解自身内心的道德煎熬,他的幻灭,是对王后将相方面事功的幻灭。但他没有逃避自己的责任,也没有对一切说空。他依旧关注自己的儿子的成长,也终身不敢忘记母亲的养育。国难当头,佛门高僧发狮子吼,誓以佛门残躯“殉教”救国。

谁解其中味

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清源山弘一法师的遗迹景观

不过,尽管他从儒家的教条出发出了家,当身处佛门的时候,他还是成了真正的佛教徒。除了佛教精深的义理,弘一法师对戒律也很有兴趣,他选择的是戒律最严的律宗。之所以这样,或许是他内心的纠结依旧不能完全释然?母亲,异国妻子,还有家国之事,都难让人心安。

他的守戒,让人瞠目。以不杀生为例,他对生命的重视达到了精微的程度。据丰子恺回忆,请弘一法师到自己家小坐的时候,法师每次在藤椅上坐下时,都要把椅子摇一摇,屡次三番,丰子恺忍不住问,大师回答:“椅子藤条间,或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要把它们压死。先摇一摇,以便走避。”

修行期间,他穿粗布衣衫,一日两餐,不吃菜心、冬笋、香菇,因为这些菜蔬价格比其他的贵。夏丏尊曾赠送一个进口白金水晶眼镜,他转送泉州开元寺,变卖折大洋五百购买米粮,供僧人斋饭。

纵观弘一法师的出家,首先是在儒学的指引下,开始寻求隐逸的生活,而后,佛教拓展了儒学资源中的隐逸方式,让他过着一种完全苦头陀的修行生活,苦其心志,而修其精神。幻灭、挫折、失意,都是幻像。


参考书籍:

1、苏泓月《李叔同》

2.《说不尽的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一生》

3.《弘一法师开示人生》

4.《弘一大师大全集》

喜欢我的朋友请加关注吧,记得帮我点赞、推荐、评论和转发哦!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律宗   松枝   日籍   佛教   知交   隐逸   戒律   儒学   才情   佛门   零落   高僧   美文   法师   妻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