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世界研究

~焦躁的成年世界~


想通过解剖完全了解人不对,通过交流完全了解这个人也不可能。

为什要完全了解这个人?控制欲?或者其它。

成年人的世界是焦躁不安的。

每个成年人,都不会完全满意自己所处的当下。为什么呢?一般人难得静下心来想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关系到每个人,每个人是一片雪花,雪山的倒塌与否每个人都有责任。

雪山有小有大。

普通人是习惯于逃避责任的,哪么雪山的倒塌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盛衰的轮回问题不可避免,除非绝大部分人能够静下心来想通这个问题。

历史证明,大部分人是迫于形势被迫想通这个问题的。


~静中观~

个人的关注点总是受众人的影响,所以作出的判断和结论有时候貌似正确,其实有可能忽略了一些东西,甚至是关键。

我平常喜欢旧书的收藏,常看旧书店、摊主写的日常文章。结论是:靠这个行业赚钱很难。

然而日子久了,有一天突然想到:每个行业站在金字塔上层的成功者都是少数人,他们的一些成功秘密不会公之于众,有些是商业秘密,有些不足为外人道,有些不方便说,有些则欲盖弥彰。

结论:看到的、听到的不一定是对的;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判断、决定不一定是对的。

向高人学习,于静中观。


~沉迷与劫数~

“劫”字分开,为“去”与“力”,去掉了力量。

“劫数”的“数”为命运的意思,“劫数”是去掉了力量的命运。类似的词有“命数”。

沉迷为劫数表现之一。

网络、手机让人沉迷。“酒色财气”自古以来消耗一个人的精气神。总之,欲望伴随一个人最终走向死亡。无欲无求太难了,因为我们要吃饭呀!

自律让人恢复年少时的心理状态,“我”其实一直明白。这个“我”不是深陷于沉迷的“哪个人”。

“我”在现代心理学和哲学上可以套上“潜意识”等流行名词。在古今中外的典籍中名称繁多,如“元神、灵魂、真我……”。

沉迷的“哪个人”是谁?是玄幻小说中的“分身”吗?

我是谁的分身?你是谁的分身?

分身不一定是人吧?


~以上帝视角看问题~

方法很简单:象看电视一样,尽量不要坐在对面看,离屏幕远点,因为很容易代入剧情。

以旁观的角度看,和换位思考不一样。

流行的说法:每个人或其它存在都在修行的路上,都是“未来佛”。

问题是:上帝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成为上帝?或者是回归本质。

东方的神仙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通过修行得道的,或者是回归大道。

凡人怕死,怕失去所拥有的。

年纪越大越怕死,怕失去所拥有的。

年纪越小,绝少考虑死的问题,喜欢与拥有的并不是值钱的,这就是其中一些区别所在。

孜孜追求的,即使得到了,终究还是会消失,归于虚无。


~心理的层次~

外界影响与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状态,这个状态可以无限的分层次。研究这个层次可以了解所谓的自己与宇宙等等。

其实每个人都在不自觉的运用心理学。

现代心理学有局限,它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正如作诗的功夫在诗外,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跳出圈圈外,才能豁然明了,眼界、心界提高一个又一个层次。

有时候写得累,其中一个原因是文字的局限性,贫乏的文字难以描述很多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都有局限性,规律、定理都有局限。

好何摆脱局限呢?只有自己悟吧,缘分到了,水到渠成。


~不被外在所累~

成年人的心态可以描述为:不纯静。

争强好胜,被外在所累,执着于一个或一些明知没有希望的事。

一些由一个而生,是不是联想到了《道德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的这句话没有褒义,也没有贬义,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人都想活得简单,却越来越复杂。原因之一是每个人的社会属性。

人生而有业障,如何才能消除业障回归纯静呢?每个人的命运不同,解决之道是随机的,只有自己随缘而悟了。

万事万物,昼夜不息在火水中煎熬。如孙悟空在八卦炉,最终总会修成正果。


~套路的江湖~

与身边的江湖保持距离,才能看轻点大概的轮廓,太近了或入其中,如入了浆糊,久之迷朦了心眼。

爱消失在了记忆中。火红的年代过去了,是水代替了火。浑浊的滔滔江湖水,追求有朝一日的心如止水,终究失望。因为世上不只有水和火,还有木头、金属、石头………

遥想儿童时代,初见阴阳,最喜灿烂的阳光,雨中的水天一色,混沌的事物。

天上的白云等闲。

白天月亮在天空呈白色,有白云一样的图案,象最美丽的瓷盘。图案是变动的,与日常呼应。太阳有时也是可以直视的。

世界的本来面目尘封在灵魂的记忆中。

现在在历劫当中,雾霾遮蔽了天,心也随之蒙尘。


~心魔~

夜深人睡,电视倍伴着我,手机在手,忽然思维清晰。

人是一个集合体,是百变的,单纯不存在,幼稚曾经存在过。

几十亿人共同在一个蓝色的水球上造业,耽于梦境。

人生是梦,不是如梦。梦中才是另一个真实。如此才能勘破生死。

最初的刹那记忆点是什么?因为实在确定不了,我且定义为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走在大街上,但哪不是。

从小喜欢看传说、神话,童话,灵魂从哪里来。对黑暗的恐惧,因为黑暗是一扇门和走廊,或者是一间接一间的套间,向下或向上的台阶。

世界喧嚣不已,许多“我”被困于此地,被“条件反射”、“画地为牢”这些困于此。每天被洗nao,被强制接受学习各种文化的习性,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不知不觉接受种种司空见惯,麻木成本能。


~物质为虚,精神为实~

不总想比别人高一头,而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层次,这个层次主要的根本是精神方面的,物质层次应该附属于精神层次,否则终将是虚的。

物质为虚,精神为实。这个结论与现实社会的定义相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本就不存在永恒,动与变化才是永恒。万事万物一直在运动和变化,永远不会有暂时的停止。

物质与精神俱为“电磁波”形式的存在,这个“电磁波”不是狭隘的电磁波定义。姑且定义为“虚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道德经   物质   精神   业障   劫数   世界   电磁波   美文   雪山   成年人   心理学   万物   结论   层次   上帝   定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