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之辩,到底谁赢了?

《庄子 · 秋水》讲述了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对于辩论的结果,后人作为旁观者历来是见仁见智,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庄子》的编者既然把这一篇收录于《庄子》之内,作为庄子的思想进行记录,那想必是认为庄子是赢家。但庄子是如何赢的成了问题。先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的“子非鱼”之辩,到底谁赢了?

庄子阐述命题说“鱼儿游的自由自在,这是鱼的快乐”,惠子发问“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以惠子的逻辑反问“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以为抓到了庄子的漏洞,于是抢先抛出结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知道鱼啊”。惠子说完这话,以为庄子已经无可辩驳,殊不知正是这句话暴露了他的错误所在。

惠子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名”和“实”没有联系起来,在此处他也犯了这样的错误。

他嘴上说“我非子”“子非鱼”,故我不知子,子不知鱼,但却忘了正在发生的事实。即他的实际行动正好说明了虽然我非子,但我知子。

因为他说“子安知鱼之乐”就已经说明他是知道庄子知道鱼之乐这件事,也就是说他非庄子,但他知道庄子。

从庄子最后的“请循其本”来看,前面“子非我”一句似乎就是为了引出惠子的立论,从而进行彻底地反驳而已。

事实上,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是可以辩赢庄子的,但惠子进行了错误的类比,正中庄子的圈套,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即他把“我非子”与“子非鱼”等价起来。

我们可以看到,我与子都是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同质的,而子与鱼作为两个类别的动物是不同质的,因此即使能论证我知子,也不能因此就推出子知鱼。这是惠子的不智,使自己为庄子获胜创造了条件。

抛开辩论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实际上辩论双方都错了。

实际情况是,既不能说我知鱼之乐,也不能说我不知鱼之乐。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共性,这是知的基础,但是也都有差异,这是不知的基础。基于共性,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知道对方一部分,但是碍于差异,我们又总是不能完全知道对方。

对于濠梁之辩,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投票,及留言讨论。

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谁是赢家? 单选 00% 庄子 00% 惠子 00% 不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庄子   无可辩驳   见仁见智   同质   共性   定论   秋水   旁观者   编者   美文   赢家   逻辑   差异   错误   基础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