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如果只看王小波的照片,你很可能不会相信他是个浪漫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王小波的长相或许连「平庸」都够不上,要被归类到「丑」甚至「很丑」的范畴。

其实,就连李银河第一次见他时,心里也忍不住冒嘀咕:怎么会有这么丑的人?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当时在北京的一些文艺青年之间,传阅着一本手写的叫作《绿毛水怪》的小说,李银河偶然从朋友圈子中看到了它,觉得比主流的作品要好得多,就记住了作者王小波的名字,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他是逻辑学家王方名的儿子。

有一次,李银河遇到一个问题,决定去请教王教授,顺便看看王小波;或者是想去看看王小波,顺便请教问题。

第一次见面,李银河惊诧于王小波外貌的丑陋,甚至觉得他丑中还带着凶,但还是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她不知道的是,王小波也被她的气质所吸引,没几天就找了个借口跑去了她的工作单位。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第二次见面,两个人在报社聊文学聊得起兴,王小波突然十分直接地表露心意。李银河虽然惊愕于他的胆大,最终却答应了。

当时的李银河是大学毕业生,自己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父母都参与了《人民日报》的创办,她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而王小波呢?父亲还未平反,自己只上了一年初中就下乡做知青,回到北京后有时候是个工人,有时候是个待业青年,喜欢写点小说,但没公开发表过作品,把他扔进人群里就再也找不出来。

如果王小波与我们共处一个时代,如果对象不是李银河,他十有八九会被拒绝,然后被挂到网上任人嘲笑,供咪蒙们写成 10 W +,贴满「直男癌」和「猥琐油腻」的标签,评论区一片共鸣。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但万幸,他们都是精神富足的浪漫主义青年。

有些人的相遇与相恋,就像暗含完全不讲道理的宿命感,仿佛他们不遇到对方,就无法真正成为自己。

他们所具有的特质,就已经决定了会遇上什么样的事,会爱上什么样的人。

或许在外人看来,王小波各方面的条件都比李银河差远了,但她不在乎这些,她能看到王小波身上被埋藏着的闪亮光芒。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恋爱后的王小波,一身文学才华无处施展,只好都用来写一本新的书——情书。

「我把我的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只有一点好,就是爱你。」

这个高高瘦瘦、又黑又丑的大男孩,写起情书来就像刚掏过蜂窝,脸上满是天真的憨笑,手上淌着蜜,顺着笔流到纸上,溶进字句间。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

两人的恋爱也不是一点波折都没有。

王小波上李银河家,准岳母不乐意了:虽说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但初中肄业的学历实在太低,而且为人有点离经叛道;虽然已经听说准女婿长得丑,但没想到这么丑。

母亲的态度,让李银河一度决定跟王小波分手。

还没真正下定决心呢,王小波又写去一封信:「你应该去动物园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它们还难看。还有,就是你也不是那么好看嘛。」

这种近似耍无赖的幽默和可爱,让李银河又好气又好笑,更觉得他是个极其有趣的人,舍不得分手了。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王小波呢,自觉对于长相的提升没有什么把握,于是决心好好提升一下学历。

这时恰逢教育体制随着时代一起改变,上大学不再需要「推荐」,出身成分不太好界定的王小波,有了上大学的机会。

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王小波报名参加。王小波聪明,但还没聪明到半年里学完中学阶段所有学科的程度,他把自己关起来拼命做题,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学习知识点,靠这种方法最终考上了中国人大。

这段时间里,王小波唯一的放松方式,就是给李银河写信,每封信的开头都写上:「你好哇,李银河。

这样的信,可能王小波自己都没数过有多少,但李银河把它们一封一封地珍藏起来。

这些爱意四散的文字,很久以后被李银河整理成《爱你就像爱生命》,用作对王小波永恒的怀念。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王小波的学业进行到一半,瞒着学校偷偷和李银河领了证,两边亲戚各请一桌,就算是结婚了。

王小波所学专业与文学毫不沾边,但他没有停止写作,在这年发表了第一个中篇小说《地久天长》。

李银河这时已经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想在社会科学方面进行更高深的研究,于是填写材料申请留学。

1982年,李银河被美国匹兹堡大学录取,王小波虽然正好完成学业,但是按照当时的政策,他必须先留校工作两年,不能随妻子一同前往。

纵然离别惆怅,相思痛苦,但谁也没有想过放弃这个机会。爱情最美的样子,是两个人都为了对方而变成更优秀的人。

为母校服务期间,王小波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一边申请匹兹堡大学的硕士学位。等服务期一满,他便马不停蹄地飞去美国与妻子团聚。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哪怕是上世纪80年代,两个无根无萍的中国人在美国生活成本也不低,硕博连读的李银河每个月倒是有400美元奖学金,但这不够两个人生活,他们只能去餐厅打工。

没多久,李银河又心疼王小波,不让他去洗碗了,让他安心写作。

这事儿传到李银河母亲那里,老人心疼女儿,但李银河很坚决:「我坚持小波必须写小说,文学是他的生命。我们对生活要求不高,我一个人工作够用了。

虽然拮据,但这两个以浪漫为生命的人并未被生活所困,他们决定趁着假期穷游美国。

和现在所谓的「穷游」不同,王小波和李银河为此动足了脑筋。

他们想到为旅游公司工作,这样就可以在将汽车送到异地客户手上的同时看遍沿途风景。就这样,他们的足迹遍布美国,在各地留下难忘的记忆。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在两人20年的婚姻中,李银河自始至终都是更优秀的那一个,至少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这样。

哪怕归国后两个人都进了北大工作,李银河也是级别高很多的教授,王小波只能做讲师,还因为讲得不太好,丢了在北大的工作。

论学历,论收入,王小波一直在「拖后腿」。

倘若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难免会觉得王小波不够有男人的担当。

王小波也感到自卑,但只能把精力都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因为李银河相信他的智慧与才华,愿意付出更多去支持他的文学创作。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李安曾经失业六年在家靠老婆养活,后来成了国际大导演;闲赋在家多年的魏德圣,终于靠《海角七号》功成名就……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但王小波没有这样的待遇。

王小波的作品,不论出版还是发表都不顺,原因无他,太过特立独行、离经叛道,无法被时代所接受和认同。当时,余华、格非、马原、苏童这些先锋作家刚形成气候,而王小波的思想比这些先锋作家更前卫。

王小波凭中篇小说《黄金时代》获得了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大奖,难得上一次报纸,还被定性为「文坛外高手」。

《黄金时代》好不容易出版成书,结果被上头点名批评,不准公开发行。王小波夫妻俩只能自己驮着书往地摊送。有一次难得争取到上电视宣传的机会,晒着烈日录完节目,通知完亲朋好友,正式播出时才发现全被剪掉了。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到王小波因心脏病去世时,他的作品也只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未能进入大众视野。

追悼会上,除了亲朋好友,来的差不多都是年轻人,一个主流作家也没有,文坛还是不认他这个人,不认他的作品。

图书编辑将紧赶慢赶总算做出来的新书封面,放在王小波遗体旁边,随他一起火化。

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看到自己的代表作终于被出版成书。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李银河在悼文里将王小波称为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

后两个身份,我们都已经在他的作品里读到了,唯有第一个身份,永远属于李银河。

王小波把情书写在五线谱上,告诉她:「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王小波写信给她表达思念:「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李银河回国后决定研究性以及同性恋方面的课题。当时男同性恋被定性为「流氓罪」,几乎所有熟人都提出反对意见,只有王小波坚定地支持她。

口头上表态不算完,王小波亲自跑去同性恋的活动场所,寻找愿意配合的调研对象,再回家和李银河一起撰写研究报告。

为了让李银河的研究受到重视,也帮助同性恋者能被社会接受,王小波撰写了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作为国内第一部描绘同性恋群体的电影,《东宫西宫》后来拿遍了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表演奖。

可惜,这些都是王小波去世后的事情了;可惜,直到今天,《东宫西宫》在国内仍然是部禁片。

后来呀,时代进步,大众的思想慢慢跟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王小波与李银河。

王小波的书被摆上全国任何一家书店的畅销榜,李银河的研究改变了落后的法律条文,经常有新的言论引起大众思考。

王小波:不管我多丑,我对你的爱很美

但在当时,他们只能从对方那里获得力量,彼此欣赏,彼此支持。

就像好多年前,那个外表丑陋、内心温柔的大男孩,写给羞涩女孩的情书那样。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匹兹堡   离经叛道   西宫   东宫   中篇小说   先锋   成书   大众   美国   美文   同性恋   才华   情书   作品   时代   工作   王小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