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高中生的一些建议?

完美主义,情绪化,即时满足,状态导向,为了做题而做题。

死路一条。


我只有准备好了才能开始学。

睡好了,精神好了,环境安静,无人打扰。

情绪准备好了,方法准备好了,最好还有人能够告诉我——我的努力也是能够带来确定的结果的。

如果这样,你的大多数时间都会被浪费。


完美主义,是跟自己过不去。

没有万无一失的努力,完美的状态也只有极少极少的时间,大多数人都是渐入佳境。


努力的要求太严格了,又喜欢给自己定目标,这样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努力的要求太严格

①努力要求太严格,我必须要能够及时看到努力的效果,我必须要马上就有正反馈的事情。

要知道,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学习正反馈太少了。

看书阅读学习,都是低多巴胺分泌的事情,注定不刺激,注定没有那么有意思。

急于看到反馈,对应的状态就是短视,心理学上就是倾向于“即时满足”

一个人如果说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大概率这辈子都要跟游戏,跟电视剧,跟小说,跟短视频,跟后悔做好朋友了。

因为这些东西,就是在慢慢剥夺你们的延迟满足能力,让你越来越来短视的。

②我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状态,我得有一套好的学习工具,好的方法,好的课程,好的环境。


用一个名词去概括,这就是完美主义。

我需要准备得足够好,或者说我必须相信我能够做好的时候我才会去做。

与之相反的是,完善主义,也就是成长型思维,我正是因为现在不够好,所以我要通过做这个事情慢慢变得更好。

做了,再说。

人其实真的就是很容易自我欺骗的生物。

我相信什么,那就是什么。


我认为我敏感,我就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去强化我敏感的观点。

我认为别人对我有意见,那我就会忽略别人的所有善意,盯着那些我认为的恶意去深入反刍,去想去思考。

我认为我自己是个废物,那我就会找到我是废物的蛛丝马迹,我今天早起没起,我定下的任务没做,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完不成。


那如果说我们一开始相信的是好的东西。

我认为我坚强,我认为我有自我意识,那我就可以不用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那我就可以坚持我自己,那我就可以说服自己相信。

我认为大家都是好意,那我就会想,别人不好的表达是否没有那个意思,是不是别人的表达能力不够或者大大咧咧其实么有那个意思。

那如果说我就是觉得老子可以,老子行,老子就是黑马黑不拉几,那我就能够去做到,那我就愿意倾向于去尝试,就算遇到了没做好的事情,我也会很快调整,我会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那些我在慢慢变好的地方。


这是自我暗示,这是自我催眠,因为人,就是这样的。

你相信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热爱什么,你就成为什么。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自证预言。


喜欢给自己定目标:


我明天要6点起床学习,结果6点半才起来,跟自己说今天的计划破产了,巨大的失望会直接破罐子破摔。

你说要理性看待,还能够亡羊补牢,对不起,我是完美主义,我觉得没有办法按照我的想法去做了,那我还不如不做。

这个时候,完全是情绪导向的,破罐子破摔的时候是这样,窗户纸越破越大的时候是这样。


我打算在假期里面每天学8个小时,我要在4天把作业做完,然后自己查漏补缺

结果是什么?当然是一开始就学不了那么久,当然是发现自己计划又破产了,然后对自己失望,然后情绪化不想做。

你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其实是有问题的,学多少时间只是一个手段而已,我们最终最核心的目标是什么,是有收获。

当我们把手段看得比目标还重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主次颠倒,本末倒置,低效。

通过完成一些机械的无用的任务,满足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线”,让自己能够自我肯定,让自己能够自我满足,最后让自己自我感动。

沉浸在,我做了多久的东西,我做了多少的任务。


不只是在假期目标里面。

包括很多人,为了做题而做题。我今天一定要做完2个章节的题目,为了完成目标去逼迫自己快速完成,甚至不择手段自我欺骗都要完成, 乱选一个。

不思考,用一些奇巧淫技去把题目做出来,算出来。

最后对答案的时候,五分钟就对完了,后续的思考过程能够多简略就多简略,能少花时间就少花时间。

甚至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对了开心维持不了多久,但是错了就特别烦。

“唉,我这部分又没有学好;我怎么这一次还是错这么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甚至严重的直接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配考好,我是不是个废物。”


但问题到底是什么?你平时做题到底是为了做什么?

你不就是为了训练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吗?不就是锻炼自己思维逻辑能力嘛,不就是通过做题这种输出的形式,去优化对知识的内化,以至于搭建出来自己的知识体系吗?

所以,错了不应该开心才对吗,没有掌握得足够好,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有在高考前查漏补缺的可能性。

如果做对了,发挥你的原始本能就好了,该开心就开心,该自我肯定就自我肯定。

但是,要知道,做题的目的。

就算你做对了,你也许还可以思考的是,我怎么能够做得更快,我能不能更快速地计算,我能不能更快地梳理出来步骤,我能不能更快速地反应出知识点。


对这些题目能不能整理出题型,能不能整理出背后知识点的考法啊,能不能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的体系。

我再说一下,什么是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一个以点带面的东西,什么是以点带面


往下看。
横着看。
往上看。


比如说我做了一道三角函数的题目。

它背后考察的其实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


我往下看看什么?

细化理解。

这些概念的定义是什么,题目中使用的注意点是什么,在题目中使用他们的提示是什么?(我怎么知道要用这个知识点,题目是怎么暗示的)


横着看是什么?

看联系,看组合。


跟这些知识点有关的还有什么,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面积公式,诱导公式,倍角半角公式,辅助角公式,基本不等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是怎么搭配着出题的。

比如说:余弦定理+面积公式+基本不等式=求面积最大值,求周长最大值。

当然,这些东西是需要你们积累和反应的。

你一定要知道,高考的出题模板,不是先有题,再去填知识点。

而是先有知识点,通过知识点的组合去出的题。


那往上看是什么?

看本质,看核心,看线索。

这些知识点属于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解三角形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的就是三角形三边和三角的关系。

你看看正弦定理,说的不就是对边和对角的比例关系吗?
你看看余弦定理,说的不就是一角和三边的数量关系吗?
你看看面积公式,说的不是就面积和一角两邻边的关系吗?

后面就比较单一了,就是角的关系。

你再看看诱导公式,讲的就是角的关系, sin(π-α)=sinα,sin(π/2-α)=cosα
倍角半角公式,就是把一倍角二倍角换来换去。
辅助角公式,把同一个角的sin、cos合在一起。


这就叫以点带面。


有人马上就说。

啊这,带个锤子啊,根本带不动啊。

是你一开始肯定带不动,你也不可能一次性把这些东西都能够展开,能够很好的回答。

但是如果你连这样的意识都从来不没有,所以你对核心知识点,基础的知识点的掌握,一直都不太好。

一旦高考题有变形,一旦出了像八省联考这样的题,一旦题目开始考察逻辑能力。


你就只有干瞪脸,你就只有暴毙。


你之前的学习方式,你像原来那样做题。

有用吗?只要学习了当然就有用。

但是不够有用,如果你真的想要逆袭,

你希望高考能够更加稳定,你不希望搞不好因为心态,因为知识点掌握不够好,比平时滑铁卢五十分六十分。

那你就用这样的方式做题。


把这个框架放在脑子里面就可以了。

相当于带着问题,去做题,去学习。目标明确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

就像我们做阅读理解,我们做小说阅读,先看问题再去读文章,做题的效率会就会更高。

你想想一个场景就知道了,一张白纸上有N个小黑点,这个小黑点是不是就特别扎眼,特别醒目。

把我们做题学习的过程当成这张白纸的话,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黑点。

只有我们聚焦了,我们的思考才会最大限度地被带动。


关于构建体系为什么困难?

这个概念对你来说是新概念,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是新方法,它确实会让你思考更多,确实给你思维负担增加。

大脑是不喜欢陌生的。

尤其是在这个陌生,会带来困难,会要求它改变以前的轻松的状态的时候。

它会天然抵抗,因为大脑有个原则叫,能量损耗最小原则。


对它来说,能量消耗最小的,就是最安逸的,最舒服的,因为思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面的东西,距今几十万年前,古代人们要想能够更长更好更久的活着,就必须要面对“今天吃了明天不一定有”的现实。

所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不思考,就成了大脑的首选,并同时大脑长期保持某种状态。

就会有“路径依赖”,也就是当然需要选择“高效思考,累”“低效混子,轻松”的时候,会选择后者。


但是,大人。

你的基因还没有得及改变,但是时代已经变了。

这个时代,就要你深度思考,就要你高效学习,就要你的大脑使劲消耗能量,就要你越爱动脑越好。


要真的想逆袭,要考高分,你就抵抗天性。

要去弥补跟别人的巨大差距,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

所以需要对自己狠一点,要用一些手段去引导自己思考,要让自己有建立好习惯的意思。


比如说,读文章,真正读那些逻辑清晰的,能让人有思考的,而不是只是站队渲染情绪的,空洞的道理没有逻辑的文字。

比如说,学习的时候,不机械的记忆笔记,不要老师说什么你写什么,那是复读机,你需要内化,你需要整理再输出。

筛选自己的信息流,我们可以懒,可以别人给我们推什么就看什么,但是我必须保证推给我们的东西有人把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余弦   以点带面   知识点   定理   美文   公式   大脑   题目   面积   状态   自我   努力   目标   东西   关系   建议   时间   高中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