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中的几大错误

一实践并不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基础不是实践,相反的,认识是实践的前提。人自出生开始就处于世界之中,时刻不停地与周围的一切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种联系和作用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作用只要对感觉产生了感官反应,人就开始了认识运动,因此,人与周围的一切的相互作用才是认识运动的基础。

实践通俗地说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行动。首先要明确目的,同时要明确自身的能力与实践的对象,这些都要通过认识运动去完成,所以,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实践只能说是对认识的检验,并在检验中起到再认识的作用。

实践还包含亲行之意,亲行而言,是指我们通过文字语言接受他人的知识,需要自己到实际中去验证的含义。

先有认识,再才有实践,认识到实践,实践再认识,由此而完善认识成果。实践成功才表明认识成果的真实。

二,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并不是反复构成的凭空“飞跃”。

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用“飞跃”去解释是很可笑,根本没有找到认识运动的实际过程。认识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作用只要引起主体内在反映,就会留下意识中的印象,这就是感性认识。意识将各种印象区分与识别就是最基本的理性认识,而区分与识别所用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一个事物要知道其夲质,就要同周围所有的事物进行比较,在不断的比较中找到这一事物绝对独特的特性,这样才成功将事物从它事物中区别岀来,所以,事物的本质是理性对于不断丰富的感性内容相对比较的结果。各种不同获得语言符号命名,在比较的前提下,归纳分类,就形成了完整机械性的世界。

认识不但要知道事物的相同与不同,还需认识其运动和变化,懂得运动中的作用和联系,这同样需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感性认识与理性比较,依据联系才具有推理。

世界的事情都是普遍联系,广泛连接着的,我们对于世界事物的分别都不会彻底分开,因此,我们从比较中所获得的分别都是相对分别,我们的认识成果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比较物而言的,我们形成的知识大厦也是相对于人为规定的度量下建立起来。我们运用知识和形成观点常常会忽视比较物,这是思维最容易产生的差错。了解比较法则最主要的是免除这种差错。

三,认识的成果是人类的知识,知识并不等于人的思想,知识是形成思想的依据。只有思想才包含理性与感性,感性的思想是与人性联结着的情感,理性思想是脱离情感的意识内容。

知识是人类形成思想的依据。思想是意识以知识为依据,结合自己的能力和需要构建的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策略。理性的思想是不包含情感的纯目的的推理。但情感常常会引响目的意志。人的行为达到绝对脱离情感是不可能的,只有相对脱离情感。思想是行为的依据,为了目的,人的思想常常与情感对立,合情合理是行为的最佳选择,但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合理不合情,合情不合理,这是人类的行为障碍。

现实中的认识论没有明确分开知识和思想的区别。不知道意识是人的虚性。虚性而言是与人体相统一的,意识和情感都是人的虚性,意识脱离情感只能是相对分离的。但知识却不包含情感,知识只是认识运动的成果,而思想是思维运动的成果,是对行为的预构。

四,实践是认识的检验和再认识。

以思想支配行为才叫实践,所以实践是意识预构和支配的行为。实践成功的思想才是正确的思想,正确思想依据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因此,实践是对一切认识成果和思想成果的最准确的验证,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实现实践与认识的结合。

知识,思想,是人类精神文明,意识成就。它积累在人类的书本之中。我们学习交流的一切内容都是精神的内容,狭义地说就是唯心的。

认识论中的几大错误

认识运动,思维运动,以及对行为的约束与支配是人类意识的三大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再认   理性认识   目的   感性认识   认识论   相互作用   美文   感性   理性   事物   意识   成果   错误   作用   思想   情感   知识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