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提及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方脑岭棋子山、流经山西和河南两省、最终在河县浚县流入卫河的淇河,想来会有人像我一样倍感陌生,更不清楚这条默默无闻的河流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如果说淇河与千古绝唱《诗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朋友也许会跟我一样,先是倍感惊讶,进而心生好奇:这到底是怎样一条河流?为啥引来那么多诗词作者的万千感慨?《诗经》与淇河究竟是怎么一种关系?

  我曾到过淇河流经的河南辉县、鹤壁等地,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汽车里,都能不时看到路边与《诗经》有关的宣传标牌。尤其是在号称“从诗经走出的城市”鹤壁及下辖的淇滨区、淇县、浚县,不管是高铁站还是高速路口,但凡立有旅游形象广告的地方,几乎都包含《诗经》元素。

  当然,这些都是表象,还不足以拉直心中的问号,要想解开心中的困扰或疑惑,必须深入了解淇河,认真研究《诗经》与这条河的历史渊源。

  淇河流经太行山脉,因山势险峻、地貌复杂,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风光,“水影山光,胜过桃源”,享有“北国漓江”之美誉。这还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这一流域居住,孕育出了独具风骚的淇河文化,催生出了包括《诗经》在内的大量经典文艺作品,这条河也因此被誉为“史河、诗河、文化河”。

  学术界普遍认为,淇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流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孕育过商王朝,哺育过众多英杰,大禹、周文王、鬼谷子和唐代诗人王维、元末明初大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足。沿淇河溯流而上,既有西周辛村墓地、黑山农民起义军遗址、隋唐双塔寺、盘石头水库千佛洞等文化遗迹或人文景观,又有以淇河天然太极图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研究和观赏价值都比较高。

  应该说,在中国众多水系中,全长161公里、流域面积2248平方公里的淇河称不上大河大河,但却以“一河诗赋唱九州”的神韵深深镌刻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记忆深处。事实上,在中国文学史上,因为《诗经》的缘故,除了长江、黄河,没有哪一条河流能像淇河这样被垂青和颂咏。诗歌是时代的声音,更是远古的回响,淇河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和曾经有过的影响由此可一斑。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淇河与《诗经》的关系:“别看淇河很不起眼,但淇河却闪烁着中华远古诗文化的光辉,《诗经》文化堪称淇河文化中的瑰宝,天赐《诗经》…天赐淇河。”

  诗经淇河,超越时光,久久回响。在《诗经》中,淇河总是那么美,诗中表达的思想总是那么浪漫,展示的民风总是那么淳朴。譬如“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描绘的美景令人神往,刻画的意境更是美妙。

  据考证,现存历代游览吟咏淇河的诗文多达300余首。其中,古代规模最大的诗集《全唐诗》中有咏淇诗歌近40首,《诗经》里有39篇诗歌直接描写淇河风光,我国第一首叙事诗《氓》中亦有“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表述。

  也许可以这么说,流淌千年的淇河承载或成就了《诗经》,淇河亦因《诗经》的广泛流传而声名远播。

  实际上,淇河不仅孕育了不朽诗篇,还成就了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隐居淇河岸边,汲取文化养分,寻找创作灵感,最终写出传世之作。据说,罗贯中在淇河岸边著成《三国演义》,《封神演义》故事发生的主要地域在淇河岸边,《隋唐演义》也与淇河密切相关,《红楼梦》、《西游记》、《三言两拍》、《桃花扇》都与淇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所有这些,都给淇河增添了更多诗意和神秘。

  2021年9月16日晚草于天津河东,9月22日修改完善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走遍河山」豫见中原05:一河诗赋唱九州,一部《诗经》在淇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浚县   淇县   诗经   鬼谷子   豫见   辉县   大禹   大河   诗赋   中原   河山   隋唐   河南   鹤壁   流域   演义   美文   河流   诗歌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