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这还是谣言

#社会各界悼念袁隆平#吃完中午饭,一个朋友的朋友圈里出现了“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但就在这条消息的下面,还有一个朋友发出了另一条消息:“湖南省委宣传部:袁隆平去世为假消息。”朋友在愤慨之余,转发的时候加了“严惩造谣者!”的评论。紧接着,《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出消息:《多方证实:袁隆平院士去世消息不实》,我这才松了口气。大家在对造谣者、跟风的媒体表示强烈谴责的同时,更多的是表达对袁老身体的关切,祝他早日康复!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祝愿袁老早日康复!

吃了午饭,我小睡了一会。醒来,朋友圈再次被袁老的消息刷屏,《人民日报》发出了《默哀!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一下子,我就懵了,瞬间,我就感觉眼睛有点酸涩……

真希望这还是谣言

我是一个标准的80后,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山不高但土地特别贫瘠,遇到天干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颗粒无收。再加上我父亲在包产到户时分到田地更是贫瘠,所以,在我童年模糊的记忆中,残存着父亲在狂风暴雨的夜晚背着蓑衣、戴着斗笠、扛着铧口、牵着水牛,母亲打着手电筒一起出门去打田的情形。父母辛勤劳作,目标很简单,让一家人能吃饱饭。但那块望天田并没有因为父母的勤劳而收获颇丰,相反,半夜三更起来劳作的收获往往却以惨淡的收成结尾。

那个时候,吃饱饭,不让一家人饿肚子是父母最大的梦想。记得最初的时候,我们家种的还是本地稻,寨子上好多人家种的也是本地稻,产量低,极不耐旱,遇到干旱的年份,大家都得饿肚子。后来开始推广杂交稻,印象中,父母最初是不看好杂交稻的。那一年,我家的水田一部分种了本地稻,一部分种了杂交稻。记得挞谷子的时候,父母是很开心的,因为那一年的收成比往年都要好。后来父母又对比了一年,经过两年的对比,我们家全都改种了杂交水稻。寨子上的其他人家和我家的情况差不多,大家也都改种了杂交水稻。是杂交水稻让我们更多的人吃饱了饭!

真希望这还是谣言

我不止一次听过几个故事,几个真实发生的故事。一是寨子上有个地主,解放前家境很好,是我们那个小地方唯一到过贵阳,去过省城的人。遇到五几年饿饭,他躺在床上,饿得奄奄一息,最大的理想是能有米汤泡饭吃,但直到饿死,他的这个理想都没有实现。二是我大伯母坐月子,正好赶上了饿饭年代,寨子上有人送了她一个鸡蛋,她不止一次和我说:“这个鸡蛋就是天大的人情啊,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三是我父亲亲自经历的。那年饿饭,他和我二叔都还很小,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他们就吃桐子瓣,放在柴灰里烫熟,吃到肚子里后,却不消化,他们的肚子鼓得老大,但又拉不出来……隔了几十年,这些故事都还能听到,让父辈不断提及。

有时遇到我们把剩菜剩饭倒掉的时候,父亲都会很不高兴,有时还会生气发火,继而重复他身上经历过的故事,然后再告诫我们要节约、要懂得珍惜、要想到没有饭吃的时候。后来我看到一段袁老接受央视的记者采访,他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到过。”记者又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袁老很肯定地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小时候父母在田间的劳作,想起了那几个故事。

朋友圈里关于袁老离世的消息不断地在刷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袁老的缅怀之情。有一段话,是很多人集体缅怀袁老的:“他永远地进入了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真希望,朋友圈的这些关于袁老去世的消息都是假话,全是谣言!他还好好活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上个世纪   稻穗   人民日报   寨子   收成   贫瘠   水稻   院士   谣言   美文   午饭   朋友圈   父亲   父母   消息   朋友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