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经过连续五次战役的较量,战争双方转入战略对峙阶段,美国高层开始认识到这是一场看不到胜利的战争,开始有了一点谈判的意向。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防止美军利用谈判之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图谋,毛主席制定了“以打促谈”的方针。

  1951年6月初,毛主席在接见杨成武、张南生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持久作战,积极防御,在进行军事和政治两方面斗争的同时,争取和谈,以打促谈。敌人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所以我们还得准备打他几仗。”

毛主席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第一线各军,必须准备对付在谈判前及谈判期内敌军可能对我来一次大的攻击,在后方,则举行大规模的空炸,以期迫我订立城下之盟。”

毛主席要求:“如遇敌军大举进攻时,我军必须大举反攻,将其打败。”

“城下之盟”,自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城下之盟何其多也,每一个城下之盟都是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终于砸碎了那一条条沉重的枷锁,怎么能够再次枷锁加身?事后证明,毛主席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如何避免城下之盟?毛主席一直进行反复权衡、精心谋划。在和谈意向的“提出”问题上,他于1951年6月13日复电高岗、金日成时指出:

“和谈如何提法,我们觉得在目前两个月内朝中军队取守势的时候,不宜由朝中两国提出,而宜用下列方式:(1)等待敌人提出;(2)由苏联根据凯南对马立克的谈话向美国有所表示。”

当时美国国务院顾问乔治·凯南受美国政府指派,以私人名义拜访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提出美国准备在联合国或在任何一个委员会,或是以其他任何方式与中国共产党会面.,讨论结束朝鲜战争问题。最终和谈的提议由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演说中提出,在和平谈判中取得了主动。

在谈判地点的选择上,联军司令官李奇微建议在元山港内一个丹麦船上由交战双方的代表举行关于停战的会议。毛主席经过一番调查发现此港是北朝鲜的设防海港,敌军正阴谋于此登陆,于是他提出在三八线上的开城作为会议地点。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毛主席不想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而是有理有据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既要掌握主动,同时又保持机动灵活性,是毛主席掌握的原则,如在“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问题上,他开始定的基调是“如果敌人不表示这种让步,我们仍应坚持。我们不提议休会,不表示破裂,但也不怕他们破裂。”而之后根据敌方决不让步的情况下,又认为“与其为撤兵问题而进行难以得到结果的长期战,不如不以撤兵问题作为停战谈判必须立即解决的条件,而以从三八线撤兵停战作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把从朝鲜撤兵问题保留到停战后去讨论。这样还可以保留对此问题的回旋余地,使其成为我们手中的斗争武器。”

停战谈判一波三折,对于敌方的傲慢和狂妄,毛主席坚持针锋相对,毫不示弱,“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乔埃借口“海空军优势的补偿”,要求在离战线很远的我方实际控制区域内建立军事分界线,企图不战而攫取一万二千多平方公里土地。毛主席致电李克农:

“乔埃发言,狂妄荒谬,完全是战场的叫嚣,并非在谈判停战。你们准备的发言,必须首先质问其有无谋和诚意,还是在准备扩大战争的根据,然后再痛驳其所谓海空军给予地面作战的影响,及地面停战而海空军不停战的奇谈。从乔埃的发言看来,我方在目前必须坚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主张,并以坚定不移的态度,驳回其无理要求,才能打破敌人以为我可以一让再让的错觉。”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在谈判中占不到半点便宜的美国人,始终忘不了炫耀自己的武力,乔埃就公然宣称:“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李奇微也扬言:“用我们联合国军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国军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位置。”于是联合国军开始发动夏季攻势,实施所谓“绞杀战”,失败后又发动了秋季攻势,结果还是损兵折将,以失败告终,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在敌方用兵的关头,毛主席指示我方代表团:

“代表团的任务是谈判兼打文仗。敌人如决心破裂,我们也要从各方面做足文章,使破裂的责任落在敌人身上。敌人如仍然是拖,我们应从拖中做主动的文章。你们应既不消极也不急躁地沉着应变,主动作战。”

  事态的发展无不验证了毛主席预测的准确性,敌方无时无刻不在打着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的如意算盘,而打破敌人算盘的恰恰是毛主席的锦囊妙计“以打促谈”,这是毛主席一切谋划的核心。这场停战谈判旷日持久,从1951年7月10日双方开始坐下来谈,一直到1953年7月27日才坐下来签上了字。原因是什么?就是联合国军一直不死心,它想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的贼心不死,一个美国记者说,美国的军队再花三十年也打不到鸭绿江,毛主席说:

“我看再打二百年,他们也没有希望打到鸭绿江。”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即便这样,联合国军也没有放弃战场上的较量。哪怕在停战签字的前几个月、前一个月、前几天,双方还是打得不亦乐乎。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自1953年5月13日至7月18日,两个多月歼、伤、俘敌九万余人,尤其自7月13日开始的战役反击,在金城东西三十余公里的正面,向敌四个多师所据守的阵地,同时进行突破,截至18日,五日内共歼敌、俘敌二万八千余人,击溃敌四个多师,共攻占敌纵深十公里约一百七十平方公里的阵地。联合国军彻底没脾气了,在毛主席面前,他们无路可走,最后还是不得不把字签了,这是美国人签下的是“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那么牛逼的一个人,也算见识了毛主席,他无可奈何地说:“毛泽东是一个极难对付的人物,恐吓、威胁对他没有用。”

  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靠的是他所说的“品质战”。什么是品质战?就是毛主席于1935年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所讲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就能不畏强敌,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不会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所以在停战谈判中美国人叫嚣要用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后,毛主席发出了“他们要打多久,我们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的中国人民最强音,力不如人不是受欺负的根本原因,品质是会转化为强大的力量的,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以及抗美援朝停战会谈粉碎城下之盟的图谋都证明了这一点。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这就毛主席对美帝的认识,毛主席的洞察力是一针见血的,我们过去领教过,我们今天领教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我们还会不断地去领教,一有机会,它还是想迫使我们订立城下之盟的,当然这不定是在军事战场上,也可以在其他什么战场上。美帝就跟毛主席所给出的“纸老虎”的定义一样,吃硬不吃软,就得用逼的方法,逼着它讲道理。

 毛主席以“以打促谈”为基点,用意志、品质和智慧打了一套完美而有力的组合拳,牢牢地把握住了战场及谈判桌上的主动权,让傲慢的美国人的气焰熄了火,让美帝订立城下之盟的图谋彻底地破了产。


抗美援朝时期,毛主席在停战谈判中“以打促谈”避免城下之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城下之盟   鸭绿江   苏联   联合国   朝鲜   分界线   作战   国军   敌方   图谋   敌军   美国   代表团   美文   敌人   时期   品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