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百岁长者留给世界的箴言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109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


关于作者


日野原重明(1911—2017),他从事医学80余年,担任过国际内科学会主席、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院长、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主导过多项医疗改革,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他出版过200多本书,做过许多演讲,有近二十本书被引进中文版。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百岁长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给这个世界的箴言。他把大半生时间都用于服务他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前,以对话的方式,将他关于死亡、生命、家庭、朋友、工作、孤独等问题的思考,向所有愿意聆听的人娓娓道来。


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讲述日野原先生的人生故事,看看他有怎样传奇的经历,这些经历又如何影响了他的人生观;


第二部分,介绍他对生、老、病、死四个重大议题的看法,这些质朴又深邃的观点可能会让你重新理解生命;


第三部分,介绍他对爱和幸福的理解,人人都追求爱和幸福,看看这位百岁老人是如何理解这两个命题的。


一、日野原先生的百岁人生


这位长者名叫日野原重明,他出生于1911年,逝世于2017年,享年105岁零9个月。他被誉为“日本国宝级的医生”,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我们知道,很多著名作家都有过学医或从医的经历,比如契诃夫、毛姆、鲁迅、余华等等,他们从关注人的身体疾患转而关注人的精神和命运,这并非巧合,而是因为人本身就是灵与肉的结合体,对身体的长久凝视,会让人不自觉地反思人的精神和命运。


日野原先生从事医学八十余年,担任过国际内科学会主席、日本圣路加国际医院院长、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主导过多项医疗改革,是日本提倡预防医学的第一人。不仅如此,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得过肺结核,还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经历过1970年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劫机事件。他在书里回忆说,“被劫机犯当作人质的四天,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四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走下飞机舷梯、踏上地面时的感觉。我与妻子相拥而泣,两人下定决心:生命已经不再只属于我们,从此不能再仅仅为自己而活,要用余生回报他人。


这位老人在人生最后几年的生命状态,那种状态简直让人惊叹——他在100岁的时候,开始学写俳句;101岁时,克服恐高症,第一次坐直升飞机;102岁,出版了第一本童话绘本;103岁,第一次挑战骑马;104岁,与人合作举办巡回音乐会;105岁,还经常做演讲、写专栏、接受媒体采访。你看,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很多年轻人恐怕都赶不上,但日野原先生保持了一辈子,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他热爱生命,乐于奉献,常怀悲悯之心,活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生状态,并在最后时刻,把对人生系列问题的思考都凝结在这本书里。


二、日野原先生对“生、老、病、死”四大问题的人生哲思


他是怎么理解生命的呢?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能量体,看不到,但确实存在。”他在跟十几岁的孩子交流的时候,会问孩子们:“生命在哪里?”这时候,有的孩子指着心脏,有的指着大脑。而他会说:“心脏只不过是维持整个身体生存的脏器,而大脑也只是具有思考功能的器官而已。”心脏和大脑都不能代表生命,那生命到底在哪里呢?他说,“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


这句话有点抽象,该怎么理解?他说,人在儿童时代,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自己身上,等长大成人以后,才会有能力为他人、为社会贡献时间。所以,他反复呼吁,“将生命赋予的时间,尽可能地用于扶助他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产生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体验到生命的流淌。一个人活得越久,他所创造的社会意义可能就会越大。


正是基于对生命的这种理解,他想要活得更长久,“竭尽所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可能会说,这是人再自然不过的求生欲,没什么稀奇的。不,很多人因为一时的挫折、压力、痛苦,因为难以克服的经济或情感危机,最后陷入虚无、抑郁、绝望,最终自我了断性命。比如,很多晚景凄凉的老人,他们丧失了经济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又没有儿女愿意赡养,因而过得潦倒颓废,丧失了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最后,选择默默地离开人世。


他是如何对待衰老问题的呢?


首先,他想要活得更长久,但并不刻意“追求”长寿。他说,“虽然走过这么漫长的人生,但我从来不是以长寿为目标活到现在的。”尽管如此,他还是觉得长寿真是太好了。很多人其实害怕长寿,中国自古有“寿则多辱”的说法,老年人身体衰弱、行动缓慢、思维迟钝、容易邋遢,因而也容易遭人嫌弃。但日野原先生说,“如果寿命足够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探索未知的自己。虽然一个人不可能彻底明白自己,可是越来越了解自己所带来的喜悦,远远胜过年老体衰的痛苦。”


其次,他尽力保持年轻的心态,始终对生活抱有热忱,他时刻保持好奇心和学习力,不断尝试新鲜事物,不因年老而为自己设限。他说,“人类无法抵抗衰老,找到活着的意义是比抵抗衰老更重要的事。”他很注重容貌的年轻,在105岁的时候,还进行祛斑治疗,每次出门,他都会精心搭配服饰。他说,“重视自己的容貌,让我感到自己变得更积极主动,更愿意与人交往。但是,我看起来年轻,主要原因是我一直想活出一个崭新的自我。”


在那次劫机事件中,他甚至跟劫匪开起了玩笑。因为日本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劫机事件,所以,当劫匪跟乘客说要“劫持飞机”的时候,一位乘客居然问:“劫持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劫匪被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这时,日野原先生不失幽默地说:“作为劫机犯,连劫持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样好吗?”惹得乘客大笑起来,劫匪也忍不住一起笑了,机舱内的紧张气氛瞬间得到一丝缓和。幽默、乐观,有良好的心态,也是人长寿的重要原因。


最后,关于衰老,他还强调全社会应该关注老人,让老年人也能参与社会活动,用温暖的心接纳他们,让老年人有一席之地。他说,“如果全社会都忽视老年人,把他们当作一辆破旧的汽车丢掉不管,那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


他对疾病有何特殊的理解?


前面提到,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得过肺结核,后来虽然做了医生,但依然经常疾病缠身,“每天都在与各种疾病战斗”,尤其在晚年,生病和骨折成为常事,这让他备受折磨。那么,他是如何看待疾病的呢?


他说,“疾病是上天的恩赐,感谢疾病带来内省的机会。”怎么理解?他认为,人在健康的时候,时常会有各种牢骚和不满,而一旦生病,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难以形容的痛苦,不过,正因为有这些切肤之痛,“才能警醒一直无知妄为的自己,让自己对健康心生敬畏与感激。”疾病会让人反思,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谁才是自己最在意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个人在大病痊愈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他辞去工作、卖掉房子,去做公益、去创业、去旅行、去追寻自己向往已久的理想,去攀登人生的“第二座山”。可见,有时候,疾病会让人活得更清醒、更理智。


最后,再来说说他对“死”的感悟。


作为医生,日野原先生目睹过大量的死亡,他深刻地体会到: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另一种新的开始。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生死轮回,而是指人死后,依然会活在另一些人的记忆里。他说,“人死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生者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会以更为深刻的方式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妻子死后,他时常怀念,这种怀念让他觉得妻子从未离开。


意识到人死后依然会被人追忆、怀念,那么,是否就不怕死了呢?不,日野原先生说,当然怕死,一想到不远的将来自己即将死去,就感到非常害怕,虽然他已经很长寿。他说,“每个清晨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就会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正因为活着,才能开始新的一天;正因为活着,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


你看,一位如此长寿、豁达的长者依然对死亡怀有恐惧,我们怕死似乎没什么好羞愧的。可能大多数家庭在日常交流中,都会尽量避开死亡的话题,但日野原先生认为,没有必要去忌讳。既然死亡是一桩注定会到来的事,那么安心地接受它,比因为恐惧而故意假装看不见要更为理智,当然,也更需要勇气。


三、日野原先生对爱和幸福的理解


日野原先生是一位有大爱之人,这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套话,而是从他一生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他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思索,作为医生该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在劫机事件发生后,他更是与妻子共同决定,把往后的人生更多地奉献给他人。他一辈子都在服务患者、读者和听众,帮助他人度过身体和精神的难关,为建设一个更友善、更和平、更健康的社会而贡献力量。


那么,他是怎么理解爱的呢?


他说,“爱与被爱是我活着的能量源。人不能脱离关系而孤立存在,爱上一个人和被一个人所爱的幸福,这是只有人类才能拥有的独特感受。”


在书里,他讲到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家科索托的故事,科索托是一位出色的歌唱家,歌声极具感染力。但她年轻时在舞台上的发挥不太稳定,而影响发挥的最大障碍,就是她担心自己不能被每一位观众所接受。一旦有这种担忧,哪怕是怀疑几千名观众中有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她就有可能会走神,导致发挥失常。但突然有一天,她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赢得全体观众的喜爱,必须对到场的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从那以后,每当她踏上舞台,她就在心里想象着向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传达“我爱你”的想法。这种想法,让她的演出总能感动观众,她的艺术生命也因此长盛不衰。


日野原先生也一直在考虑如何向他人传递爱的问题,他不仅在给人看病的过程中关心和鼓励病人,他还通过写作、演说和音乐来向世人传递爱。他说,所谓爱,就是接受最真实的对方。真实的对方可能不符合你理想中的标准,但只要你接受了他/她,一定会惊喜地发现,他/她身上了不起的美好特质。因为你爱那个最真实的他/她,这样,你的一切也会被对方真挚地热爱。把爱献给别人,也会让自己获得一种满足的幸福感。


他是怎么理解幸福的呢?


日野原先生认为,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爱,另一重要来源是成为真实的自己。在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成为真实的自己”已经成了一句大俗话,它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但如果我们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难做到。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去生活,不得不说一些违心的话,做一些违心的事。


为什么呢?日野原先生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免俗地去追求名誉、金钱、地位和他人的赞美,一旦以这些外在之物为追求,那么人就会被它们所禁锢,无法向内审视,也就看不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那么,如何才能做真实的自己呢?他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不在乎身外之物,二是不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三是顺其自然。然后,运用上天赋予的能力,积极利用现在所处的环境,去做那些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看起来很难,但实际上是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当我们不以那些外在事物为追求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再被它们所捆绑,而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这样就获得了一种幸福感。


日野原先生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还活到了“百岁人生”,可谓功德圆满,但他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名利,名利只是他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生活顺带获得的。


总之,日野原先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他说,“武器就是武器,暴力就是暴力,我们需要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通过讨论而不是战争来解决问题。”他倡导和平与友爱,反对任何形式的霸凌,他说,霸凌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是不尊重生命的行为。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始终在以语言为拐杖,传递人生哲思,也传递爱与音乐,而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人们有更幸福的生活。正如那句名言,“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他所走过的就是这样的一生。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活好:我这样活到105岁》徐学勤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哈佛大学   长寿   劫匪   日本   箴言   长者   美文   老年人   衰老   观众   身体   疾病   真实   生命   年轻   幸福   时间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