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这项“专制资产”的收益和成本?

我是卓言,我们一起终身学习,第119天。


每天一本书,今天我们来读《锦衣卫》(下)


关于作者


作者易强是历史作家、媒体人,以媒体人的视角来讲述历史话题,严肃但不枯燥。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获得明史专家、中国社科院张金奎先生的审校,学术性更有保证。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关于锦衣卫的最新著作,不仅详实介绍了锦衣卫产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脉络,而且,把锦衣卫看作是一种明朝皇帝的“专制资产”,通过介绍历代皇帝对这笔资产的打理情况,展现锦衣卫在明朝政治中的真实面貌。


核心内容


本文紧扣“资产、收益、成本”这三个主题,在冗杂的明代历史中理出一条锦衣卫产生发展的线索,并重点回应了许多关于锦衣卫的问题,例如:明代为什么会突然出现锦衣卫,他们真实的职能是什么?飞鱼服、绣春刀真的是锦衣卫的标配吗?锦衣卫和东厂、西厂是什么关系?



根据作者观点,锦衣卫是明朝皇帝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创造的一种特殊资产。接下来,我们就看一下,这种资产在明朝不同皇帝手里是被怎么被打理的,会产生什么不同的“专制收益”?这项“专制资产”又让明朝耗费了什么“专制成本”?


历代皇帝拿锦衣卫这笔巨额“专制资产”做哪些投资,能拿到什么收益?


第一项收益:监督群臣。


当皇帝的第一要务是什么?当然是坐稳皇位。只有皇位稳固,才有机会谈别的。所以,明朝皇帝拿锦衣卫做的第一项投资,就是监督群臣,也就是让锦衣卫扮演起“特务”的角色。


话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仅没有坐享洪福,反而越来越焦虑。他在想,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会不会也想当皇帝?退一步说,就算我在位期间,他们不敢耍什么花招,等我的子孙即位后,这些功臣们会不会仗着自己位高权重,萌生谋逆之心呢?就算一切都好,没人敢觊觎皇位,那大臣们会不会动坏心思,相互勾结、中饱私囊、贪污受贿呢?


朱元璋想来想去,觉得国家官僚系统里的人都靠不住,还是得靠自己的私人班子来监督大臣。于是,锦衣卫就派上用场了。


锦衣卫涉足司法领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有一件事情很关键。朱元璋身边有一个官员,叫胡惟庸,他很有才干。早年,胡惟庸曾经在太常寺任职,太常寺这个部门的职责是“掌祭祀礼乐之事”,也就是说,在前些年确立礼乐制度的事情上,胡惟庸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再加上胡惟庸很会办事,久而久之深得朱元璋的欢心。胡惟庸的官也越做越大,甚至成为宰相。


只可惜随着胡惟庸权力上升,他变得不再谨慎。比如,有时遇到生杀予夺的大事,他不报告朱元璋自己就处理了。还有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只要是对自己不利的,胡惟庸就扣下不上报朱元璋。朱元璋对这些事情也并不是不知道,只是在一直忍着,等找个机会好好收拾他。


终于,有一年,占城国进贡。占城国的大致位置相当于今天的越南中部。外国来朝,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但胡惟庸却没有报告朱元璋。按照古代礼制,这明显是僭越。这事很快就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再加上,有人举报过胡惟庸暗通北方的蒙古、东边的倭国,也就是当时的日本。里里外外合计起来,胡惟庸的大限算是到了。借这个机会,朱元璋打算好好整肃一下官僚队伍。最终,因为胡惟庸的案件,前前后后有三万多人被株连。


胡惟庸案和其他的案件有很大不同。明朝以前,比较完善的司法系统已经形成,皇帝的确可以干涉案件审理,但会面临官员的阻力,说皇帝您做了不该操心的事情。在明朝的时候,也有“三法司”,也就是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对于大的案件,这三个机构要相互配合,刑部负责审理,都察院负责纠正,大理寺负责驳回,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但胡惟庸案,朱元璋完全跳过三法司,亲自操刀处理。


通过胡惟庸案,朱元璋不仅打击了功臣系统,而且借机调整了国家权力机关。比如废除宰相制度。要知道,宰相职务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胡惟庸因此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另外,以后明朝皇帝也能更加明目张胆地干涉国家司法事务。比如,有一种叫诏狱的特殊机构,在明朝很活跃。诏狱,字面意思就是皇帝亲自下诏定罪的案件,涉案的都是高级官员。


既然是皇帝亲自过问督办,那具体的事情谁来做呢?当然就是锦衣卫。由于他们有皇帝撑腰,三法司无权过问,所以他们审判官员的时候,那叫一个狠。诏狱有一个别名叫“天牢”。“天牢”不仅意味着这是上层人士才有资格进的监牢,也意味着,只要进去就会升天,很难活着出来。史料记载,诏狱的刑法极其残酷,比如上夹棍、剥皮、断脊、刺心等等,想想就让人冷汗直流。


就这样,锦衣卫这个仪仗兼保安队,慢慢地也提供起监视、调查、抓捕、审讯、行刑一条龙服务。他们被朱元璋寄予厚望,权力迅速膨胀,通过捕风捉影、侦查告发,帮皇帝清洗了一大批权臣,逐渐消除了朱元璋的许多后顾之忧。


第二项收益:插手政府事务


皇位稳固了,皇帝不必过分担心大臣谋权篡位,那锦衣卫还能干点什么呢?前面说了,明朝皇帝总是信不过政府系统,觉得有些官员消极怠政,有的官员中饱私囊。所以,皇帝们经常派自己的私家班底锦衣卫插手各种政府事务,这正是锦衣卫带给明朝皇帝的第二项收益。


比如,在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时期,锦衣卫就干起了类似于警察的工作,抓捕盗贼。一年,大运河封冻,从南方来的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只能走陆路。明宣宗担心他们被强盗抢劫,就把身手不错的锦衣卫派去抓捕盗贼。还有官员建议,应该在强盗出没频繁的地方,每隔6里或10里,设置锦衣卫的办事点。后来,锦衣卫不仅在京城附近抓捕盗贼,业务区域还扩展到四川、湖广、江西一带。


除了监视群臣和抓捕盗贼,锦衣卫甚至还参与外交事务。比如朱元璋统治后期,锦衣卫就招待过西北方来的进贡者。一次,辽东地区俘虏了一名朝鲜间谍,押送到京城后,朱元璋也交给锦衣卫处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北方是蒙古人。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回北方不久就分裂了,其中有一支很强大,叫瓦剌。明朝最重要的外交对象,就是瓦剌。由于锦衣卫中不少人是掌握多门外语的外族人,所以,锦衣卫在外交事务上就显得很活跃。比如,在明朝在第六位皇帝明英宗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来,出使瓦剌的锦衣卫把明英宗的口信带回国,说国家不能一日无君,皇位要由他的弟弟来接掌。


你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个人工具,他们的权力不是政府系统赋予的,而是皇帝特许的。他们作为皇权的触手,伸到国家权力系统的各个角落。我们在看到锦衣卫飞扬跋扈的时候,不要忘记,它的背后,其实是皇权的不断膨胀。


第三项收益:满足皇帝的各种特殊需求


前面说了,锦衣卫是皇帝的私家班底。这样的话,锦衣卫不仅可以代表皇帝在台面上跟大臣掰手腕。背地里,锦衣卫还能作为“工具人”,满足皇帝的各种特殊需求。这是锦衣卫带给老朱家的第三项收益。


比如,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跟大臣关系不太好,锦衣卫就经常会扮演打手的角色,给大臣打板子。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是个财迷,据说,他让人在皇宫内刨了个大坑,然后把搜刮来的财富都放进去。这个时候,锦衣卫的第一要务是帮皇帝四处攫取财富。明朝第十位皇帝兴趣太广泛,比如喜欢豢养男童、养珍禽异兽、玩军事游戏,锦衣卫就得跟着皇帝搞角色扮演。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就是那个最后在煤山上吊死的崇祯皇帝,因为对朝臣充满猜忌与怨恨,锦衣卫成为他泄私愤的工具。


看起来,朱元璋留下的这笔资产,的确给老朱家带来很多便利。不过,既然是资产,有收益,那就必然有成本。


锦衣卫这种专制资产,会让明朝背负什么样的成本?


第一项成本,是沉重的财政压力。


锦衣卫相当于是在国家正常的秘书、司法、军队系统外,皇帝又搞了一套私人班子。而且因为他们为皇帝直接服务,所以皇帝在他们身上花钱,就更不吝啬。朱元璋统治后期,锦衣卫的规模迅速壮大,比如,在洪武二十四年,锦衣卫增加了驯象、屯田、马军左、马军右4个千户所。听名字你就知道,他们主要负责给皇帝养马、养大象这些。在明朝,一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多人。增加4个千户所,会给财政增添明显的压力。发展到后来,这种情况更加严重,锦衣卫至少下辖17所,也就是接近两万人。而成为锦衣卫成员,他们的田赋可能会减半,这相当于吃饭的人多了,交粮的人少了,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


除了日常俸禄,按照习惯,锦衣卫只要立下微末的功劳,比如抓了两个盗贼,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也得给赏赐。每到这个时候,负责管钱的户部官员心里都在滴血。如果遇到大型工程动工,情况更严重。当红锦衣卫高官一般都会奉旨督造,这时,他们不仅可以利用机会向户部索要更多银子,还能收取巨额贿赂,而且在工程完工之日,他们往往还会加官晋爵。


第二项成本,是扰乱了官僚系统。


由于锦衣卫是个肥差,很多权贵人家,甚至皇亲国戚都想挤进去,分享权力和财富,这就给官僚系统造成很大干扰。这是锦衣卫带来的第二个专制成本。


在任的锦衣卫官员会提拔自己看好的下级,或者把自己的亲属拉入锦衣卫系统。前面说过,锦衣卫官员的选拔是很严格的。但是,因为有这层原因,兵部在选人的时候,迫于锦衣卫官员的压力,不得不降低考核标准。到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的时候,锦衣卫甚至一度取消五年一次的军政考选。其结果是,锦衣卫系统和官僚系统进一步混乱。


而且,锦衣卫还会成为,皇亲国戚、勋臣子弟的养护所。靠着父辈在锦衣卫当差的功绩,这些人会在锦衣卫系统里混个编制。后来,皇帝也把锦衣卫的一些职务,作为一种赏赐,通过这种利益共享的方式来稳定朝纲。


第三项成本,加重了皇帝的管理负担。


有了好吃好喝好前途,锦衣卫就一定会听皇帝的话吗?


明成祖朱棣很喜欢一位锦衣卫官员,他叫纪纲。每当遇到比较敏感又有油水的案子,都交给纪纲处理。只不过,纪纲越来越骄横。曾经伪造诏书,勒索过食盐、牛车,甚至官府的船舶。后来,他竟然收藏龙袍、王冠,在家里要求别人称呼自己万岁。甚至,他还养了很多亡命之徒,囤积了许多刀甲弓弩。只不过,他再怎么算计也算计不过造反起家的朱棣。没等纪纲起事,朱棣就把他铲除了。


虽然朱棣的生命没有受到伤害,但这件事情让朱棣对锦衣卫也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要想皇位稳固,他必须要想个办法,让锦衣卫能为自己所用,又不会背叛自己。怎么办呢?他打算找到一些可以信赖的代理人,帮自己盯着锦衣卫。你肯定想到了,这就是离皇帝最近的那群人,宦官。东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立的。


锦衣卫是皇帝培植起来的,皇帝都会对他们不信任,那我们试着想一下,是不是有朝一日,皇帝连东厂也会不信任呢?


确实是这样。遇到这种情况,后代皇帝就如法炮制,再培植一股势力。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就设立了西厂,让他宠信的宦官监视东厂、锦衣卫以及百官。


你看,在追求集权的驱动下,明朝的国家肌体变得越来越臃肿、病态。对于国家系统来说,锦衣卫本来就是个肿瘤,不属于的正常躯体,而宦官的加入无异于增生了新的肿瘤。锦衣卫、宦官和各个派系的大臣纠缠在一起,给明朝统治造成巨大的专制成本,加剧了明朝灭亡。


明朝是被李自成灭掉的,很多士大夫说“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这当然是士大夫在努力撇清自己的责任,但这句话不断被人引用,我们也能感受到作为皇帝的权力工具,锦衣卫和宦官群体,给老朱家带来多大的专制成本。


最后,我们来算一笔账,锦衣卫这笔“专制资产”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哪个更大?


由于这笔资产是皇帝的私产,所以收益和成本问题,会受到皇帝个人价值判断和统治能力的直接影响。明朝前期的明太祖和明成祖是明朝的奠基人,他们的能力很强,在当时,国家的稳定存续也是皇帝的第一要务。所以,锦衣卫在他们手里,能较好地发挥稳定统治秩序、巩固皇权的作用。但老朱家的天下坐久了,锦衣卫就慢慢成为皇帝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同时,皇帝为了巩固权力,启用了宦官群体,用来对冲锦衣卫带来的不确定性。但这却加重了明朝王室的负担,扰乱了政治秩序,加剧了明朝的衰落。到这个时候,专制成本已经超出了专制收益。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您的点赞、关注、推荐是最大的鼓励。

参考资源:得到听书·《锦衣卫》裴鹏程解读。欲读原文或电子书请移步得到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锦衣卫   大理寺   纪纲   收益   明朝   成本   资产   宦官   皇位   官僚   盗贼   大臣   美文   官员   皇帝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