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长城

家 乡 的 长 城

作者 / 杜永红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每每听到这首优美动听的《长城长》旋律时,我就会想到家乡左云的长城。我曾追随许多人的足迹游览过气势恢宏的八达岭长城,也领略过雄踞天下的山海关长城,可是近在眼前的家乡长城我却从未去过,心里不免有些遗憾。今年“五一”假期,我和永生、李力、秀芳等同学几人,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驱车来了一次家乡长城游,算是填补了心中的缺憾。

其实,北京八达岭长城、秦皇岛山海关长城、左云长城等都属于长城系列,都是万里长城中的一段或一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长城强大的防御功能逐渐被废弛,部分长城在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自然分化和人为破坏下,许多地界的墙体已成断垣残壁,成为依稀可见的遗存,但左云这段明长城保存还算完整,家乡人习惯将左云明长城称为“边墙”, “边墙”也早已成为家乡左云的地标了。

左云历史悠久,这里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部落激烈碰撞、冲突的地方,是著名的古战场。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的几千年里,这里经常是铁马金戈、鼓角争鸣。为了构建一道军事屏障,阻挡外敌入侵,左云从战国时起就筑有长城,故左云境内现存有赵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齐长城和明长城,长城附近烽堠、古堡星罗棋布。左云明长城不算太长,从新荣的拒门堡向西抵达驻马堡,继续西进入左云境内保安堡,从保安堡起向西南过徐达窑,转向西北绵延到威鲁堡,然后经三台子村至八台子村,向西北方向,经马市楼、十二窑抵达二十边,出二十边继续向西北出左云境入右玉界,全长约有四十多公里。我们浏览了左云明长城其中一段,即威鲁堡到保安堡这一段。

左云的许多村名、地名几乎都与战事有关,并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长城周边的许多村名里分别带有“堡”“台”“屯”“边”“口”等字眼,从中可以推断出左云曾是一个军事重地。比如:保安堡、威鲁堡、三台子、八台子、十二窑、二十边、三屯、黑土口、黄土口等,还有明代徐达将军驻军时的地方“徐达窑”,这些军事地名都已成为左云的村名。

同学几人从左云县城出发时已是下午时分,驱车向北走了一段210省道过三屯堡,沿着曲径幽深的乡村柏油公路向东朝着威鲁堡月华池的方向行进。 左云地处塞北,海拔较高,虽然时令快到立夏,但耳边依然风声呼呼,天穹上涂了层醉人的大同蓝,形态各异的云朵撒欢儿地追逐着,这里刚下过一场雨,雨后的空气显得分外润湿、清新;路边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随风摇曳,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偶然有野兔从车前跑过,瞬间又消失在梁上灌木丛里,四周圪塄上的杨柳葱茏挺拔,野山灰在树枝上欢快地鸣唱着,飞起落下。鸟是大自然的歌者,也是人类的朋友,与我们和谐相处,共守家园。眼前的风景如同一幅水墨画,是那样静谧而又充满生机,让我们流连忘返。

威鲁堡就在眼前,这是一座古堡,凡是叫堡的村落,历史上都驻有军队,戍边卫国。堡北有座小关城叫“月华池”,名字有点柔情,似乎与风花雪月、诗情画意关联,类似于西安的华清池,却不曾想月华池纯粹是个隘口要塞,跟风花雪月之事关系不大,要说有点关联的,大概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单于联姻时,曾打左云经过,也许在月华池停留过。这只是猜测,目前还没有找到依据。

通过走访堡中老人们了解到,月华池是左云明长城中一座袖珍关城,正方形状,南距威鲁古堡500米,西距威鲁口关城200米。月华池直接建在长城边墙上,它以长城为北墙,背靠北墙骑墙建有敌台,高出边墙5米,四面有箭窗,西边开门有专用台阶与长城衔接,走墙上廊道可直达威鲁口关城,战时起瞭望侦查、点火传信、守关御敌等作用,和平时期起茶马互市、通关贸易等作用。月华池由明代总督翟鹏组织修建,并与威鲁堡、威鲁口关城构成“品”字形,其寓意是牢不可破,将犯境之敌三口吃掉。翟总督修筑月华池时,官邸设在左云城鼎榆宫真武大帝庙旁,庙两边建有“日精”“月华”两座牌坊。翟大人敬奉真武大帝,遂将小关城起名“月华池”,取日月精华之意。

近两年,左云投资新修了一条旅游公路,与明长城平行,月华池便是其中一处主要景点,紧临月华池又新建了一座名为“长城阁”的四层木制观光楼。登上四楼,凭栏而望,月华池关城尽收眼底。关城早已坍塌,占地约六亩,周长约二百多米,轮廓里长满了荒草。关城的北墙正是长城内侧,斑驳的夯土边墙上残存一个墩台,夯土层上有许多窟窿,不时有麻雀飞进飞出,这样的墩台被称为敌台或烽火台。当时,守边将士日夜巡防,一旦发现有外族军队入侵,随即在烽火台上白天点起狼烟,夜晚点燃烽火用以传递军情。站在长城阁上远眺长城东西两头,西边山形陡峭,长城沿马头山蜿蜒盘旋,墙体峻峭、高耸凝重;东边地势比较平坦,墙体基本成一直线。长城内遍布烽燧,长城上与长城外侧有连在一体墩台,构成了一道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墙体和墩台虽然已经风化颓废,城砖无存,只剩夯土层,可这些夯土墩台依然密集成哨,气势恢宏。历史上的左云属于边界重地,是人们常说的“双脚跨两省之地”,跨过左云长城便是游牧民族栖息地,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地界,跨过月华池便是内蒙古凉城县曹碾乡的口子村。在村西不远处有人正在草地上放羊,不时还传来甩羊鞭的啪啪声。历经数千年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仍在沿袭着边塞人放牧的生活习性,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目光回到家乡的长城上,联想起人们日常居住的平房院落,一户户人家把自己圈在一个个院墙里面,院子有大有小,为了安全,都想把院墙修得高一些,再高一些,而长城不就是放大的院墙吗,当时修建时费时又费力,从秦始皇开始就不断在修建,竟达万里之遥,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军事防御作用,可是一个国家的繁荣稳定,主要靠的是民心向背,秦始皇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实行暴政,丢失了民心,大秦帝国传了两代就寿终正寝,以至于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莫不如此,以史为鉴,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汽车沿着旅游专线一路向东行进着,家乡的长城也一路向东延伸着,经过边城七口(宁鲁口、威鲁口、大河口、小河口、黑土口、黄土口、白羊口)中的黑土口、黄土口到了保安古堡。在村口发现了一座建于清朝时期的四层小塔,是座八角砖塔,高5.5米,周长6米,这座砖塔是个古迹,属于长城的一个元素,又是一处可供游人参观的好景点。从碑文了解到,相传保安村民刘应世是位佛教徒,以礼仪为本,立身处世,被村民尊称为“刘祖爷”。 刘应世修行成功,化身一农民为保安村民收割谷子,被推碾子的妇女识破天机,坐化在村边白洋河畔谷地上,其号封“宝光如来真人”,村民为其建塔,故称此塔为“宝光如来真人塔”,又俗称“刘祖爷塔”,自此白洋河水再未泛滥成灾,危及村庄,此塔又叫“逼水塔”。我想,历史上也许真有刘应世其人,长城两边的人们又将他神话了,这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吧。

距保安堡不远处还有一座古堡叫管家堡,据从这里走出来的作家吕秀琴讲,管家堡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砖砌的长方形军事城堡,用于驻守军队,担负着抵御外敌,守卫左云“边墙”的重任。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群人面兽心的小鬼子抗着膏药旗,端着“三八大盖”,挥舞着东洋刀,一路烧杀掠抢,攻破国军防守的山海关长城,从东北杀向华北,一直杀到塞北重镇大同。鬼子们要在新荣区的破鲁堡、坐北窑村修建侵略据点,要对塞北长城两边的人民进行殖民统治,需要大量砖石。于是,小鬼子把魔爪伸向了古堡,伸向那里的城砖,古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变成了断垣残壁的土围子。我想,小鬼子不会只拆管家堡的城砖吧,那么,长城周边凡是有城砖的墙体都会被染指,进行掠夺破坏。长城在流血,两边的老百姓在哭泣,他们亲历了这段被小鬼子蹂躏的痛苦岁月,这部屈辱史和血泪史时刻提醒着中国人民要“勿忘国耻,复兴中华,珍爱和平。”

黄昏时分,汽车出了左云地界,进入新荣区的驻马堡,此堡原属左云管辖,也是一座古堡。古堡墙体已风化倒塌,四个堡门还算完整,但已呈倾斜颓废之势。此时,我们觉得有点口渴,就进入西堡门附近一户农家。迎接我们的是位六十岁左右的常姓大哥, 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热情好客,还是个“长城迷”,我们管他叫常大岗(哥)。他边给我们倒水,边用地道的家乡话跟我们聊起了左云长城两边人家的一些生活习性,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奇葩的传统方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左云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混血后代不在少数,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既有中原汉民族特点,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色。左云人说话比较“冲”,后鼻音重、舌头较硬,不像浑源人说话那样柔和,如直呼父亲为“大大”;称呼公绵羊为“圪丁”;称呼公狗为“儿狗”; 称呼乌鸦为“老哇”等方言,地域特色就比较鲜明。左云人至今仍有传统放牧的生活习惯,这与临近内蒙人生活习性相近。

喝过水后,常大岗要留我们吃饭。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客套话,而且是诚意满满,觉得心里暖暖的,不能再麻烦人家了。谢过一家人出了村口,汽车一直向东朝着回家的方向驶去。再次望向家乡长城,夕阳的余晖洒在了边墙上,霞光里的长城显得更加粗犷、厚重、古朴,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默默目送我们远去。其实,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已把长城视为了一座丰碑、一个图腾,早已入驻在他们的心坎里。

再见了家乡,再见了长城,再见了常大岗,憧憬下次再来时,能够坐上舒适的旅游巴士,在导游的引领下再来一次家乡长城游。


作者简介:杜永红,山西左云人,山西大同市作协会员,山西同煤作协会员,青萍结缘文学原创平台《永红随笔》专栏作者,作品散见于各网络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长城   山海关   夯土   华池   家乡   左云   黑土   塞北   院墙   台子   古堡   墙体   鬼子   美文   保安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