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走进2021,

主动搞点耍事。

坤哥散打新闻,

也许开卷有益。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1963年,穆青率先提出新闻散文化的问题。1982年,他在《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中又进一步阐述这一思想。“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革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并且指出“新闻报道要注意文采。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不仅内容是健康的、积极的,而且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也是新颖的,也是美的。”

这里,他指出实现新闻散文化,应从改变新闻的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两方面着手。而新闻与文学在本质、功能、表现对象和内容、风格及手法上界限分明,只有辨析两者的区别、探讨新闻向文学的借鉴,才能使新闻既保有自己的个性,又汲取文学的长处,达到“美的”目的。


“再现”与“再造”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先看一篇题为《九米拼搏》的通讯,通讯中写道:

“087客车驾驶员是毛计三。当特快列车从土坡和茂林背后风驰电掣般窜出时,他浑身震惊……他绝没有想到,开车10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他震惊了,闪电般地手脚并用,猛踩刹车;几乎同时,一手抓住排挡,以迅猛准确的动作从前进挡挂入倒挡……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时间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车,可以将客车倒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将撞击程度减到最小……”

这篇通讯明显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其原因是毛计三本人当场就牺牲了,上述有关毛计三牺牲前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没有确凿的第一手材料,而是作者根据事后分析想象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卧轨时的一段心理和动作描写:

“……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划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划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的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辆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刚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了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身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

显然,它比上述通讯中所列举的描写更加细致入微,更加绘声绘色。但是,即使是再苛求的文学批评家也绝不会说托尔斯泰的这段描写违反“真实”。

新闻和文学的最根本区别是:新闻是真,文学是假。但又有人说一些低劣的文学作品太假,可见人们对文学也追求真实。

毫无疑问,文学和新闻的本源都是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作家不可能写出作品,记者也不可能写出新闻。但两者本质不同。

文学的本质是艺术。关于艺术,普列汉诺夫说:“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周围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不用说,在极大多数场合下,一个人这样作,目的是在于把他反复感到的东西传达给别人。”文学也不例外,它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文学形象之所以不同于生活原型,不仅由于“描写决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更重要的是由于作家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对从生活中获取的材料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加工。这些经过文学家精心改造过的材料被纳入作品的框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家是通过这种艺术整体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批驳那种“只讲真实,只讲全部真实”的自然主义观点时指出:“我认为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倒是应该叫作意象制造者才是。”文学其实是“再造”社会生活。

新闻的本质是信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征,即它发出的信息进行理解、认识。如气候,是关于温度、湿度、风速等信息的综合。新闻就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产生的信息的传播。新闻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里。因此,它必须最准确、最新又最符合发展方向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新闻,只是原始社会传播范围很小,传播方式极原始而已。

与文学不同,新闻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所以有人认为:它“是当代史的最可靠最忠实的记录,应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新闻通过“再现”的手法对社会生活作出反映。

亚里斯多德曾说:“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即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文学要求人们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看作“真实”的,因此,上面托尔斯泰那段“想象出来的”情节不会被人们指责不真实。而如果新闻作品缺乏具体而确定的事实依据,不管有多么合乎可能性的描写,真实性也无法判定。通讯《九米拼搏》便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实用与欣赏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的实用性强,而文学的欣赏性强。新闻在当今社会,就如每天的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如果是一个正在找工作、要求学的人,拿到报先看有无招聘、招生的消息。又如世界杯足球赛决赛结果,每个球迷都在关心,比赛一结束记者就以最快的速度抢发新闻,以解读者的“馋”。所以,新闻的服务对象是现实的物质生活,着眼于人的外部世界,主要功能就是传播信息。

毛泽东著名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个典型的例子。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可以看出这条消息的魅力恰恰是它对于事件本身准确干净的表达,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力量,而不是文学的力量。

文学着眼于人的内心世界。人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生活,这种作品中的生活一定注入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注入了艺术追求,美的探寻。一个文学题材不像新闻报道“一次过”,可以反复创作,永写不尽,读者也百看不厌。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常被写成不同体裁的小说、戏剧、电影。不同的作者总能挖掘出不同的美感。一篇文学作品既能给读者新的思想和情操,又在艺术上给读者美的享受,才能一代代地传下去。

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

这段话,简练而富于哲理,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别具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篇文学作品如果当时就很轰动,以后又流传下来(这种情况较多),那主要靠作品的艺术性,得力于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而一篇新闻作品就没这么幸运了,又轰动又流传的极少,还主要得力于事件本身,作者不过是抢得及时,新闻和文学就在各自的范围内发挥着自己的功能。

“无我”与“有我”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新闻在构思方法上是客观冷静的选择,准确平静的叙述。文学则是主观热烈的构想,夸张极端的描写。

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都是写给读者的。报纸的读者需要准确的、新鲜的、真实的信息;文学的读者要看令人激愤或愉悦的故事和文字。如战争消息,要能抓到真实的最新情况,但同时还要受政府和军方的制约,看看这些消息能不能发表,何时发表为好。毛泽东提出的“新闻,旧闻,不闻”准确地阐述了这一点。而作家基本不受什么制约,只不过读者爱看,尽可用他丰富的想象和近乎发狂的热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情感,编出许多生活中根本没有的故事。写战争有《封神演义》式的幻想,写爱情有《聊斋志异》式的离奇。

新闻的主体——消息,要求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作者的态度上都平平静静,说清为止。新闻里也有感情色彩,但是“用事实说话”,冷静客观地指出事的本身带感情的地方给读者看。文学要激人感情,作者自己必然不要客观的平静,而要激发一种狂热,如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用一种夸张的手法,以引人注意。

作家无限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加上读者对艺术欣赏的无限追求,决定了文学的表现方法是极端的、夸张的、主动的描写。记者对事物客观公正的态度,加上读者对信息准确快捷的要求,决定了新闻的表现方法是客观的、平静的、准确的叙述。

新闻写实事、实人、实情,作者追求一个实字。文学写奇事、奇人、奇情,“文似看山不喜平”,追求一个奇字。新闻属消极的、保守的、刻板的文体,而文学是积极的、活跃的、自由的文体。常可见一篇文学作品,内容平平,但语言极美,仍有流传后世的价值。文学除了内容,还有形式。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没有太大的思想价值。但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佳句,仍能流传到今。相比之下,新闻形式的枯燥、单调是天生的弱点,这就要借文学的形式美、艺术美。新闻要喜闻乐见,为读者所接受,就要让新闻穿上文学的衣裳,在语言、形象、典型塑造等方面向文学借鉴。

学习和借用修辞技巧

语言是文学的强项。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常决定着文章的好坏档次。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有它自身的规律,虽然各行各业都使用语言,但只有文学不断追求语言美,在对复杂事物的表现过程中,文学锤炼和创造了各种丰富的语言,以描绘复杂的客观世界和内心世界。优秀的散文、诗歌、小说、戏剧里的句子、词汇和修辞手段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新闻为了增强自己的表现力,常常要向文学借鉴语言。

文学语言中的基本功是白描。作为文学作品,如果都用白描或大都用白描,就显单调乏味。但白描却不可少,因为没有这种基本功,其它夸张、形容、比喻等也成无源之水,不可能达到多高的境界。对新闻来说,白描的比重更大些。新闻的语言是朴素的,通俗的,以白描的手法为主,只在必要时偶用一下华丽的文字。平时,人们越要突出一件事就越要用最简洁的手法、最简单的色调来处理。新闻就是要使读者集中于它所表达的信息,要求把文字本身的感情尽量淡化。

新闻向读者提供的信息,常常是读者判断事物的是非和进行活动的依据,基本要求是准确。表达得准确,文章才能短小精悍,才会节省读者的时间,版面才能容纳更多的新闻。中国古代文学有文字简炼准确的好传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清代宋起风《核工记》中有一段: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分许,横广四发。全核向背即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

这段洗练之笔,一笔一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看一篇比较干净利落的新闻:

本报讯(记者)武钢三中学生杨克在第3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金牌后,29日返回武汉,昨日下午,武钢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司副总经理李运茂当场宣布,对培养杨克倾注大量心血的指导老师钱展望晋升一级工资,发给奖金1万元,杨克的班主任老师彭甫华晋升一级工资,奖给2000元。

据介绍,钱展望老师是武钢三中特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几年前,她指导的另一名武钢三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赛中也曾获得金牌。

昨日,武钢还向金牌得主杨克赠送价值千元的纪念品。

这篇消息惜墨如金,有古文遗风,但难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注意增强可读性,有效的手段是运用修辞。

语言和文字是文章的形式,形式的改进关系到文章的整体效果。好文章能够抓住读者,印于脑中经久不忘。

如果新闻写作中偶用这种修辞技巧,平中见奇,较之文学反会更见其效,使读者手捧报纸爱不释手。总之,新闻向文学借鉴语言自身内容真实的优势加上文学形式美的优势,取得一个综合效果。

小结:新闻与文学有相通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形式上新闻可以向文学学习,但是不可以文学化。“就如相声中常会插唱一两句歌,听众感到很新鲜,但是如果相声唱歌化,听众就厌烦了,而且相声演员无论怎么化也赶不上专业歌唱家。”

微课堂,坤哥散打聊新闻(15)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托尔斯泰   人民解放军   白描   散打   长江   文学   新闻   文学作品   美文   课堂   区别   准确   形式   感情   读者   思想   真实   语言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