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前几天,看到网友提出一个很沉重的话题:被妈妈打,跑和不跑的孩子长大后有什么区别?我能说这是一个很好哭的话题吗?因为我就是那个挨打时从不求饶,也从不逃跑的孩子呀。如果时光可以穿越,真想回到童年,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打时不跑、痛哭时无声的小女孩。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图文无关

小时候,家里孩子很多,父亲在他乡教书,虽然有未成家的三叔帮衬着我们,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左支右绌,难以周到圆满,难以体面从容。

再加上政治出身的压力,母亲的脾气被艰辛粗粝的生活,打磨得尖锐粗暴。就像晒干的麦茎,一个火星就能烧成燎原之势。母性的慈爱和柔情常常败给生存的逼仄和严酷。

疲惫挣命的母亲没有足够的耐心,可供顽劣的小崽子们去消耗,一番谆谆教诲、苦口婆心之后,如果我们的小犟毛还根根直立地抢着;母亲便先礼后兵,乃文乃武,一顿竹笋炒肉、栗壳暴头或者左右开弓、棍棒伺候,再伴以怒吼痛骂,保管再硬茬的抢毛也变得捋捋顺顺,服服帖帖。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是敢怒不敢言,竟无语凝噎。

其间少不得一番哭天抢地,哭爹叫娘,鸡飞狗跳,兵荒马乱。母亲在对付自家小崽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铁的规律,凭你怎么犯犟,没有一顿毒打和痛骂是解决不了的。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我倒宁愿被母亲毒打一顿,也不愿被她责骂。情愿被打到皮开肉绽,也不愿听到一声严重冒犯尊严的辱骂。偏偏有时候,母亲君子动口不动手,只是一味地高声怒骂,无助的我只能浑身颤抖地忍着。忍到不能忍的时候,就想一死了之。谁能想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当真会被没有尊严的生活,逼到生无可恋的境地。

我不明白活着有什么乐趣。眼见父母失和,家无宁日;被村里的小伙伴排挤,被同学欺负霸凌;老师上课时动辄拿我家的地主出身举例说事;我变得自卑敏感,落落寡欢,悲观厌世。现在想来,当初可能是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这种厌世的情绪达到了峰值。我常常在心底祈祷,等看够一百部电影了,就告别人世。当时到村里放映的露天电影,是我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尽管都是一些诸如《地道战》、《地雷战》、《决裂》等战斗片或者政治片,但足以让我贫瘠孤独的心灵欢喜不已。

我怀着对人世的这一点微末眷恋,走在上学的路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张果老、吕洞宾、或者玉皇大帝——反正不拘是哪路神仙吧——能渡我上天,脱离苦海,千万别再让我在人世受苦。这些神仙的名字,都是我从神话故事中读来的,我却没有向他们祈祷幸福,而是祈求死亡。

一向怕鬼的我,甚至斗胆向鬼求救。有一次路边的农田里,一个坟茔被迁走了。我听说被鬼附体就会死掉,所以大中午的,我躺到被挖空的墓坑里,祈求被鬼附体,带自己堕入地狱。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图文无关

这样灰暗的童年,是我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说人生是一条河,童年是生命的源头;那么别人的童年是来自雪山的圣水:冰清玉洁,轻盈活泼,带着生命初临的欣喜和好奇,一路欢歌,奔向幸福的远方;我的童年则是来自黑暗的渊薮:苦涩阴暗,细弱无力,一路上需要我拼命地吸纳新鲜的、清洁的甘霖雨露,才不致被黑色烙印为生命的底色,被苦涩吞噬掉生活的甜蜜。

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很庆幸我最终走出了童年的阴霾。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大人们总是低估了孩子敏锐的感受力,忽略了他们对自尊的需求。他们总是以为小屁孩记吃不记打,打一顿,给他一个胡萝卜准好;骂一顿,给她一根棒棒糖也就没事了。殊不知“期盼社会对自己的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语)。”小孩子有自我意识之时(也即三岁左右),就有了自尊心。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食物和关爱,更有来自父母和他人的认同与尊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 那么生活中如何呵护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呢?

首先,要学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向你谈起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倾听,及时互动共情。不要态度敷衍,心不在焉;或者一边做事,一边似听非听。如果你手头正忙,事情紧急,可以向孩子解释,取得孩子的谅解,换个时间再倾听。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图文无关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就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即便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用尊重的语气,和孩子交换看法,分析利弊。

第三,要正视孩子的诉求。合理的诉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诉求,也不要责备,应阐明利害,坚持原则,让孩子看到你拒绝的决心。

家长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不要让对孩子施行语言暴力!

第四,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切忌对孩子责备求全,动辄责骂否定。

网上曾经发起过一个调查:在你的童年记忆中,父母的打和责骂哪一种对你的伤害更大?九成网友选择的是“责骂”。因为打,疼的只是皮肉;而责骂疼的却是心灵呀,而且这种灵魂深处的疼痛,甚至可能终身不愈,影响到性格的正向养成和心理的积极建构,进而影响到人生的最终发展走向。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结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诚哉斯言!

孩子原本是世间最娇嫩的花蕾,聪明的父母总是善于用关爱和尊重,把孩子养成最美的花。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别让语言的利剑,砍断娇艳的花苞;别让你的否定,反向定格孩子的未来;别让你的利齿,拖了孩子的后腿。爱孩子,就从尊重孩子的自尊开始吧。

抱一抱当初那个挨死打的自己


-END-

诸君好!我是林下煮酒,是一枚热爱生活,喜欢读书,忠于内心,勤于思考,既能享受孤独、逍遥林下,又能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的高中语文教师。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和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乃文乃武   林下   崽子   教育家   自尊心   美文   人世   尊严   童年   当初   母亲   父母   心灵   生命   儿童   图文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