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乡探望,一位妇女拉着她的手说,我哥因为你差点打了光棍



2019年9月2日,曾在东北边陲插队落户生活了多年的七名上海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场面特别感人。

临离开时,一位中年妇女把一些松子和蘑菇送给王惠茹,她拉住王惠茹的手说:姐呀,因为你,我哥差点打了光棍,当年你为啥不嫁给我哥呢?

王惠茹讲起她回第二故乡的情景时,脸上有喜悦也有忧伤,在东北插队落户时的那一幕一幕又浮现在了她的眼前。

永远也忘不了1969年3月的那一天,那天是3月23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王惠茹和送行的亲人们脸上都是水珠,根本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随着汽笛长鸣,上海开往大连方向的轮船缓缓驶离上海军工路码头,驶向了茫茫大海,王惠茹挥泪和送行的亲人告别。

知青回乡探望,一位妇女拉着她的手说,我哥因为你差点打了光棍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六天六夜的舟车劳顿,几十名上海于1969年3月29日上午,顺利到达了东北边陲的梨树沟大队,王惠茹她们十五名上海知青被分派在梨树沟三队插队落户。可能是因为舟车劳顿或旅途中受了风寒的侵袭,到达梨树沟大队后,王惠茹就咳嗽不止,高烧不退,浑身乏力,憔悴的面容令人心疼,她病倒了。

三队队长于二江看王惠茹病得不轻,就让他媳妇把王惠茹先接到他家,到三道湾请来了一名老中医。五付草药,药到病除,王惠茹奇迹般痊愈了,脸色也恢复了之前的红晕。初来乍到,就给于队长家添了这么大的麻烦,于队长还给垫付了药费,她非常过意不去,千恩万谢,王惠茹回到了知青们居住的地方。

被分派在梨树沟三队的这十五名上海知青七名是男知青,八名女知青,他们居住在了于队长家前院的那三家土坯泥草房里。那三家泥草房是于队长大爷家的,于队长的大爷是个光棍,三年前就去世了。当时于二江的大哥于大江过继给了他大爷,这三间房子应该归属于大江。于大江在牛棚后院又新建了三间房子,这三间破旧的泥草房也就闲置下来。知青们居住的这三间泥草房虽然很破旧,但不透风也不漏雨,中间是厨房,东间房和西间房里都有火炕,一铺火炕上睡七八个人虽然有点挤,大家只能将就了,因为三队再也找不到比这更适合知青们一起居住的地方了。

东北的三月末还挺寒冷,林子里和背阴处还能看到未融化的残雪,白天的气温虽然已是零上十几度,可河道里的冰面也没融化,背阴处的冰面上还能看到滑冰的孩子。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东北春天的脚步总是姗姗来迟,时令要比关里差一个多月的时间。

知青们安顿下来后,于队长让他媳妇帮教知青们学习做饭,他就带领知青们上山打柴,带领知青们熟悉村里的环境和队里的耕地情况,他还套了队里的牛车,拉着几名知青到公社供销社买了一些生活必须品。知青们吃的酸菜、萝卜土豆和咸菜,都是于队长到社员家中为知青们要来的,也有社员主动为知青们送来了一些酸菜和干菜,于队长的媳妇还为知青们煮了半盆咸豆子(黄豆放在咸盐水中煮熟当咸菜吃)。于队长的闺女说,她家一年也就春播秋收时节能吃上两次咸豆子,平时没舍得吃过,因为当时梨树沟还很少种黄豆。

于队长家有两个孩子,老大是男孩,叫于清河,当年十五岁。二的是女孩,叫于春凌,当年十三岁。他姊妹俩都没读几天书,于清河小学二年级文化,于春凌二年没读完就辍学了。他姊妹俩不是不愿读书,主要是他们大队没有小学,读书要去三道湾大队小学,来回十里路,都是崎岖坎坷的山路。因为离学校远,梨树沟大队上学的孩子很少。

王惠茹因为生病在于队长家住了五六天,她和于队长一家人都熟悉了,她对于队长一家也心存感激。特别是于春凌,一口一个姐,叫得别提多口甜了,王惠茹对于春凌的印象特别好。于清水虽然不善言辞,可他特别善解人意,吃饭的时候帮着王惠茹拿筷子,还会把菜碗和咸菜碟子推到离王惠茹最近的地方。这一点,王惠茹看在了眼里,温暖在心头。

春耕备耕生产开始后,看知青们都不会干农活,也没有力气干农活,于队长就给知青们安排轻松一些的农活,还亲手教知青们使用农具,怎样挑担子保持平衡,怎样换肩。于队长的媳妇还把一块旧棉布缠在王惠茹的扁担中间,她说这样不压肩膀也不磨损衣服。对于这些,知青们心里都充满了温暖和感激。

秋收结束后,地里基本没什么要紧的农活了,繁重的生产劳动告一段落,知青们总算可以休息休息了。经过一个春耕春播和秋收劳动的锻炼,知青们基本学会了干各种农活,也渐渐适应了东北农村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他们的体质也明显强壮了。特别是王惠茹,原本一个柔弱女孩,也能挑着百斤重的担子轻松自如行走了,还学会了换肩。

入冬以后,正式进入到了冬季农闲时节,除了牛棚的饲养员,其他社员都没啥可干的了,都在家里猫冬。秋收时知青们累得要命,这农闲了,知青们又闲得要命,有的知青利用农闲又拿起课本开始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有的知青看一些小说打发无聊的时光。王惠茹一般是上午看书学习,下午就去于队长家教于春凌和于清水学习小学文化,她想利用农闲时节,帮于春凌和于清水把小学课程补习完。于春凌喜欢学习,非常用功,于清水不太爱学习,也不太认真。为了检测他姊妹俩的学习情况,王惠茹隔一段时间就考试一次,每次考试,于清水的成绩都比不上他妹妹。

为了提高于清水的学习积极性,王惠茹给他讲上海的生活故事,讲凿壁偷光的学习故事,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还把自己心爱的那支包尖钢笔送给了于清水。渐渐地,于清水也热爱学习了,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一连三个冬季,王惠茹把小学课程基本教完了,于清水和于春凌基本达到了小学文化水平。

知青回乡探望,一位妇女拉着她的手说,我哥因为你差点打了光棍

1972年年末,王惠茹和几名女知青结伴回上海探亲了,临走前,于队长的媳妇为王惠茹准备了当地的特产松子、蘑菇和木耳,还为知青们摊了煎饼,让她们路上吃。在王惠茹心中,于队长的媳妇就像她们的妈妈一样。

到了1973年夏天,县林业局开始在知青中招工,因为林场的工作不太适合女生,七名男知青有四人通过招工去林场工作了,有两名女知青被招聘到公社当了小学老师。一同到梨树沟插队的十五名知青已经有六人离开了,王惠茹心里也着急了,她不想扎根农村一辈子,她也想当工人或当干部去端铁饭碗。

经过几年的朝夕相处,于清河对王惠茹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他虽然没王惠茹大两岁,可他长得五大三粗的,十九岁就长成了大人,身体也很强壮,很像王惠茹的大哥哥。他看王惠茹有心事了,不开心了,于清河就想办法逗王惠茹开心,领她去河里抓鱼,领她去山上摘野果,还领她去公社看了一场电影。因为接触多了,村里就传出了闲话,说王惠茹和于队长的儿子于清河谈恋爱了,还有一些难听的话。

对此,王惠茹非常介意,她不想让别人在自己身后指手画脚说闲话,关键是她根本就没有扎根农村一辈子的打算。

看王惠茹开始冷淡自己了,于清河心里很痛苦,他一天见不到王惠茹,吃饭都不香,睡觉都不踏实。于队长的媳妇看出来了儿子的心思,就问他:“清河,你是不是想让惠茹给你做媳妇啊?”于清河红着脸点点头,没好意思说出口。

于队长的媳妇也非常喜欢王惠茹,她也有让王惠茹给她做儿媳的打算。她觉得自己的儿子长相好,她一家对王惠茹又有恩,王惠茹应该会答应这门亲事。

之后的日子里,于队长的媳妇对王惠茹更加关心照顾,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就让春凌去叫王惠茹到家里来吃。王惠茹不愿意总去于队长家吃饭,可每次都是于春凌硬拉她去,王惠茹真的是盛情难却。看于队长一家对自己特别关心,特别照顾,王惠茹无以为报,就认于队长的媳妇做了干妈,一口一个妈,叫的于队长的媳妇天天合不拢嘴。

转眼到了1975年年末,王惠茹又要回上海探亲了,临走前,于队长的媳妇问王惠茹:“惠茹,你也不小了,我想让你给我做儿媳妇,你愿意吗?”“妈,我已经是你的闺女了,咋能再做儿媳妇啊?再说了,清河就像我的亲弟弟,我俩咋能做夫妻呀?还有一个问题,我爸妈说不想让我留在东北,我爸妈都希望我找机会回到他们身边去。”王惠茹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她把提前就准备好的理由都说了出来。

吃了闭门羹,于队长的媳妇虽然还是强壮出笑脸,可她的笑容明显不如以前自然了。王惠茹回上海前,她又送了很多土特产,还掏出了十块钱给王惠茹,被王惠茹婉拒了。

那次从上海回来,王惠茹给于队长一家带来了挺多上海特产,她还送给于队长一个半导体收音机。那个收音机虽然不是新的,可当时梨树沟就那一台收音机。

1977年春天,王惠茹回到了上海,接替她母亲的工作到针织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王惠茹离开时,于清河当着众人的面呜呜大哭,哭得王惠茹心里很难受。可爱是纯洁的,是自私,总不能用自己的爱情来报答于队长一家的恩情吧。

回到上海后,王惠茹给于队长写了一封感谢信,几乎把所有感激的话语都说尽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千恩万谢,终生不忘于队长一家的恩情。她把那封信读给自己的爸妈听,听得他爸她妈都泪流满面。

之后的日子里,每逢佳节,王惠茹都会给于队长家写一封信问候一下,有时也寄一些上海特产。于队长家也常给王惠茹家寄东北特产,两家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直至于队长老两口去世后,他们才断了联系。

2019年秋天,曾在梨树沟三队插队落户的知青突然产生了回第二故乡看看的想法,大家都赞同,说走就走,他们一行七人于9月初来到了梨树沟,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原来,王惠茹当年离开梨树沟后,于清水大病一场,在炕上躺了三个多月才起来,村里人都说他得了相思病。其实,他就是得了单相思。病愈后,村里好多人给他介绍对象,他一概不相看,说这辈子不娶媳妇了,他要一个人过一辈子。为这事,于队长两口子可伤透了脑筋。于清河到了三十岁那年,在他父母的哀求逼迫下,他才娶了村里带着一个三岁女孩的寡妇。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王惠茹心里挺难受的,好在于清河当时不住在村子里,他们一家早都在县城生活了。要是再相见,王惠茹和于清水一定会感到尴尬的。

知青回乡探望,一位妇女拉着她的手说,我哥因为你差点打了光棍

图片来自头条号正版图库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似乎就在转眼间,回想起当年在东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王惠茹说她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的说不出是啥滋味。


作者:草根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草房   知青   清河   插队落户   农闲   梨树   农活   社员   回乡   光棍   美文   村里   上海   大队   媳妇   队长   当年   妇女   小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