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编者语】: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因为历史是面镜子,她让我们明白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孝感乡社区志》就是麻城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社区)志。

因此,本公众号将以微刊连载的形式推出《孝感乡社区志》,以飨读者!

《孝感乡社区志》简介:

《孝感乡社区志》编修于2015年10月,历时12个月,正稿终成。全书60余万字,共计二十二卷,记述了孝感乡社区内原三村的概况、建置沿革、人口、基层自治组织机构、农业、水利、交通运输、商贸、军事、教育、文化艺术及宗教乡风等等。融资料性、知识性、史料性和一定的学术性于一体,开创了麻城村(社区)修志之先河,填补了麻城方志园里村级志书的空白。

因孝感乡是中国古代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书中开辟了《孝感乡旧事》《寻根问祖》及《文档附录》等内容,载录了外迁云、贵、川、渝、陕等地5000个始祖名号的人文信息,里面保存了大量移民入川及外迁的原始史料和古地名,是寻根问祖和移民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卷二

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位于鼓楼街道办事处的东南部,距城七里。东与龟山镇东塆村以山脊为界;南部的山麓与南湖办事处枫香畈村相邻,田地则以洗脚河中线为界;西南侧邻本处京广社区;东北与 阎河镇石桥塆和桃林河毗连。境里南北最大纵距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2公里,版图面积10.5平方公里。


一、建制沿革

从原沈家庄村花刘家岗塆上塘、窑岗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文物考证,孝感乡在汉 代前即已开发,距今有6000年。殷商、东周之前,隶属不明,当属举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为弦黄二国地,后属楚国,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成为战争的发源地之一。秦统一全国,置36郡,本社区属南郡辖地;后置衡山郡,乃属衡山郡。 西汉为西陵辖地,隶属江夏郡,昔赵公文楚,以母老病,恐惊其母故拜盗,于是盗感其孝而去。好事者奏之,皇帝册封其地以孝感名乡。其地在今市东南七里,自此,始有孝感乡之名。

三国时,先属魏弋阳郡,后属吴蕲春郡。晋属弋阳郡,永嘉三年(309年),因恢复西阳王爵位,先后将孝感乡等地划归西阳 国。咸和四年 (329年 ),西阳王叛乱被杀,国除,侨置西阳郡,郡下设县,遂属西阳郡辖, 后赵南侵,抵入孝感乡,麻城名兆而未命名,孝感乡则属胡赵。

南北朝时期,刘宋初,分西阳置建宁左郡(今县城西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又于其乡置赤亭县,建赤亭城(邑东十里沈家庄),隶属豫州西阳郡。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划入郢州,大明八年(464年)合并赤亭等三县为阳城左县,隶属郢州西阳郡。 南梁分西阳设置信安县,其乡隶属信安。 隋初置诸郡为州,信安县属黄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信安为麻城,仍属黄州。大业五年(609年)废州设郡,属永安郡。唐武德八年(625年),恢复麻城旧制,属黄州都督府。从此之后,麻城孝感乡才正式定名。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五代时,建置如唐,先属吴,后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 年),南唐与后周划 江为界,后周占领南唐江淮之间的大片领土,其乡遂为后周辖乡。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一直未变。元初属湖广行省黄州路,大德元年(1297年)又随路改属河南江北行省,至元五年(1268 年),又改属湖广行省蕲黄宣慰司麻城县孝感乡第二十都。里、图、区、甲不详。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属湖广行省黄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布政司,寻随府划属河南。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定迁民之策。迁诏至,公署县堂徙治磨子场(今 孝感乡都),逐升其都为散州,统属七县。原沈家庄村属孝感乡三里七都。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还属湖广。永乐中,复迁县署至旧治。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复并孝 感乡入仙居。弘治五年(1492年)正月丁酉日,孝感乡州衙遭火焚烧。十年后,都崩基坍, 故今不知有其乡。

崇祯十六年(1643 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麻城,改麻城县为长顺州。时于洗脚河码头湾沈万三雕彩古宅内,复置孝感厅,并析其故地,添置信义、清平等四个乡。七月,张引兵入蜀,名复其旧。

清初,其地命名沈家庄区,地属湖北布政司黄州府麻城县太平乡。至民国,沈家庄区一直未变。

1949 年 3 月 29 日,麻城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隶属鄂豫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隶属黄冈地区(市)麻城县(市)。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二、境域变迁

明初,麻城分四乡。四乡分别是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孝感乡都实指孝感乡三里乡都沈家庄区。因明代县以下乡村建制,分乡、里、都、图、区、牌、甲等,具有地域区划特征的乡里名称。主要名称在各地因称谓、内涵和实际功能不同,显得混乱而复杂,但与里甲制度的关系更是难舍难分。旧志印证,沈家庄区其实就是孝感乡都。

明初的孝感乡都,在沈家庄区域里,包括清代的义渡区郭家院区(清末变成二区)的全部地域,还有飞地进入青山港区和花桥河区。成化八年(1472年),因迁徙户口消耗过盛, 造成人口大量流失,四乡并三乡,将原属孝感乡的全部区域,并入了四乡之中最小的仙居乡,沈家庄区隶属仙居乡。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划出太平、仙居两乡下属的姜家畈等 20 里甲,新建黄安县(今红安县)。这样又打破了三乡的平衡,于是又把原孝感乡的“南六区”,从仙居乡境内划置到太平乡,同时也把驻扎县邑的七个门(明初属 孝感乡麻城里)外加原属孝感乡正南边的沙河、陶家铺、青龙到白果等地划拨到亭川,历史上的“四乡八畈”已消失,“三乡”正式定型,沈家庄区又属太平乡。这一过程经历了 明中期至整个清代,途中除张献忠短暂地重置过孝感乡之外,直到蒋介石统治的国民政府,沈家庄区属太平乡一直没有变更。同时,沈家庄也一直是沈家庄区的驻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七里岗乡,乡政府设在石家砀,乡政府管辖 范围还是原孝感乡都区域,包括今天的原甘家岗村、原七里岗村、原沈家庄村、原栗子园 村和原王家岗村。1954年11月28日,七里岗乡与许家乡合并为许家凉亭乡,同时把东 面的熊家山、郭家凹、万家塆和南边的彭家塆等八个自然村落,分别划拨到了龟山、桃林 河村和红石咀村。1955年成立高级合作社时,石家砀湾因自行邀约从七里岗村划出到王 家岗村。1984年,成立沈家庄村、七里岗村、栗子园村,至今,各村地域未变。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三、行政区划

据《都碑记》载,孝感乡自汉代设置,至成化八年(1472年)并入仙居乡,俄而又并入太平乡。明清时期,县下分乡、里、都、图、区(Kui)。清末民初,设自治区(乡、市)、区。民国二十三年后实行区、乡、保、甲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废除保甲制,设区、村、闾,旋又设区、乡、选区。民国时期到解放初期,境地属太平乡沈家庄区白龙保青龙社。 解放前期,国民党为了剿共,将区域细化,本域又属城厢区十四乡六、七闾,闾下再分村。 1950 年成立七里岗乡,乡政府设在石家砀,乡长由李庆邱、朱盛煌、石美仁、熊增崇相 继任职。辖区范围是甘家岗村、七里岗村、沈家庄村、栗子园村和王家岗村的石家砀塆。

1955 年至 1957 年,建立合作社,沈家庄村为五四四合作社,七里岗村为五四三社,栗子园村为五四五社。1956 年为城关许家乡曙光五四三、四、五大队。1958 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曙光城关人民公社,许家管理处,为城关公社许家管理区三、四、五大队。

1961年城关公社改为城关区,为城关区许家人民公社三、十一、十二大队。1972 年,仍为城关 区许家公社三、十一、十二大队。

1981年为关厢区。1984年,全县撤销人民公社设置, 许家公社改为许家乡,为三、十一、十二大队。1986年,麻城县改为麻城市,撤区并乡, 成立鼓楼街道办事处,后更名为栗子园村、七里岗村、沈家庄村。各村沿至 2015年底,2016年2月上述三村合并成立孝感乡社区。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孝感乡社区志》之卷二:建置沿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孝感   沿革   弋阳   平乡   湖广   麻城   麻城市   仙居   城关   成化   后周   行省   南唐   社区   美文   公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