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图|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 韩鹏杰

来源:子牙学宫

学习《道德经》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而《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在这本5000字左右的经典里蕴含着中国文化最深刻的内容,历代的名人,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等皇帝也亲自预批过《道德经》。

第二个理由: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道德经》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圣经》,成为世界上发行量第一的著作。去年在维也纳,我发现7本用不同外语翻译的《道德经》,这表明,《道德经》也是中国与外来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第三个理由:我国历代领导人,对《道德经》都有很浓厚的兴趣。

其人其书其道

首先,给大家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这个人——其人。

1.老子的职业背景

老子是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档案馆馆长和天文台台长。因职务原因,老子从图书中获得了渊博的知识,从档案中增长了见识。在那个书籍匮乏,受教育的人少之又少的年代,成了一名知识渊博、见识广博、智慧超群的人。朝廷里的各类大员有事要找他请教,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里边的头面人物,将军、丞相、诸侯王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向他请教。老子对这些人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然后把这些答案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就形成了《道德经》这样一本著作。

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2.《道德经》的写作背景: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其残余力量迁到了洛阳一带,建立了东周。老子当时在东周做官,因为周朝在不断衰落,所以老子准备出关隐居。在西出函谷关时,被名字叫做喜的守关总兵拦住。让老子把其关于“道”的思想留下,方才放其出关。老子没办法,就一刀刀刻下了没有书名、没有分章的五千余字的著作。

其书

其次,给大家介绍《道德经》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其书。


1.《道德经》本质上是一本领导学的经典,它给家长、官长、国家之长,讲治国之道、为官之道、人生之道。现在大家基本认可,是一个叫河上公的人,最早把老子的书分成了九九八十一章。另外魏源也曾对《道德经》进行分章,分为68章。

2.从韩非子开始,中国历史上解读《道德经》的人数不胜数。但不管有多少人注解过,大家公认的经典本只有两本,一是汉朝河上公注解的本子,一是魏晋南北朝天才青年学者王弼注解的本子。王本、河本,尤以王本最好。

3.在汉朝的时候已经有人把这本书叫《道德经》了,而到唐朝的时候大家都认可了这个书名。另外,这个书名起的好,比叫老子要好的多。因为它让人们直观的了解了书的核心——道和德。

其道

最后,给大家介绍《道德经》这本书里的智慧精要——其道。


《道德经》这本书主要是针对、王、圣,这三类人写的。


1.士者之道


士的本意就是“做事”,按阶层来说,士属于基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士字,上边一个十,下面一个一。十个人里面推举出一个来,领导大家、管理大家、服务大家。从写法上来看,士要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位置。做士也不简单,需要一定的素质和智慧。


比如《道德经》中讲“古之善为士者”,第一“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就是强调做事要谨慎;第二“俨兮其若客”,要像到别人家里做客一样要严谨严肃;第三“涣兮若冰之将释”,就是做事说话要使人感觉到温暖;第四“敦兮其若朴”,即做事要厚道,厚道才是最高的聪明;第五“旷兮其若谷”就是讲宽容,领着大家做事要有格局,能容人、容事、容言。


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2.侯王之道


古代这个王其实就是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现在一个县的规模基本相当于一个诸侯国的规模,所以我们讲的这个王,就相当于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者、一个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者。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宾,支持服从。坐在我对面这个王,我给你讲个道理,你要能坚守的话,大家最后都会支持你,服从你。什么道理?做人要厚道。一个人做事情,大家都公认的朴实厚道,这人可信任,最后就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顺理成章。坐在我对面这个王,我给你讲个道理,你要能坚守的话,一切都会顺理成章。什么道理?你要想有为,你得先知道什么事你该无为,不该你管的事你不要老去干涉,老去多事。政府也罢,官员也罢,权力都是有边界的,不要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揽在自己手上。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和底线,不要去扰民和刁难老百姓。


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贫民、贱民才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他们王也不会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不要老瞧不起他们。“高以下为基”,提醒王哪怕做到了金字塔塔尖,没有底下这一层一层的基础和平台也得倒台。


以上是有王在的三章,其实还有很多章节文字中王虽不在,可是话仍是针对他们讲的。比如第七十二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等。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你国家的人民,你手下的百姓,不相信你了,你没有威信了,你掌控不了他们了大的麻烦就来了。“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让你国家的人民住的地方越来越狭小,最后流离失所无恒产者无恒心,你的国家到处都是流民,能稳定才怪。另外,不要让你国家的人民感觉到生不如死,他生不如死的时候就会起来造反。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你国家的人民都不怕死了,你拿死吓唬他们有什么用,镇压也没用了。


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百姓为什么穷?你上边税收的太多了,而且收的税都被你挥霍了。“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你上边老瞎折腾,最后把民心折腾乱了当然就难治理了。


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3.圣人之道


1.大家看繁体的“聖”在王上边再加个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这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即,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在《道德经》里边就叫做圣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


《道德经》就是把士和王培养成圣的,把小领导、大领导培养成好领导的经典。管理讲“术”,领导进“道”,所以这本书不是管理学经典而是领导学经典。如果大家掌握了领导的智慧,圣的能量会扩展到什么程度呢?《道德经》中出现最多的词是天下,所以,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道德经》是一本只讲弱只讲退,是一本消极的思想的经典,不对,它比儒家的雄心更大,它的目标是剑指天下的。认真学习一本经典,是事半功倍的了解我们国家自己的思想、文化与智慧的最好方式,所以希望大家认真研读。


四个核心内容


第一个内容:“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句话出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要厚德载物;地法天,要自强不息,天法道,要敬畏天道,敬畏天理。这就是道法自然的具体内容。自然是什么意思呢?本该如此的意思。天人合一指的是效法学习天地的精神,走在正确的大道上。


第二个内容:“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七条”中:


第一条: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第一个善是动词行善的意思,水流向又低又脏的地方,把那个地方的污浊洗净,在那个地方滋润万物,这不就是行善。古往今来领导者的最高智慧就是: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共产党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又怎么样才能够做得下去?5个字,为人民服务。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处众人之所恶。


第二条:心善渊,渊就是深,静水流深。保持心里的安静,像水一样宁静以致远。第15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都表明,我们要懂得心善渊的道理。


第三条:与善仁,与就是给予。我们在给别人东西的时候,哪怕是对别人有好处有恩德的时候,千千万万要注意我们的态度,不管我们对别人好处多大,恩德多广,如果态度是不平等的,不仁爱的,结果也会是反目成仇。哪怕是做慈善,也不能是那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施舍者的态度,那也会成为一种伤害。《道德经》第51章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条:言善信,我们中国人喜欢用潮水来打比方,讲守信的道理。例如钱塘潮,当那几天就来了,非常讲信用,人说话也应该像潮水一样,要讲信用。例如第63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第五条:正善治,中国人对好的政治,好的政府的期许有两条,一个就是公平公正,一个就是清廉,清正如水。


第六条:事善能,水的本事是多种多样的,滋润、灌溉、旅游观光等等。做人也得向水学习,只要有机会就不断的提高自己各种各样的能力和本事。


第七条:动善时。水是最会掌握机会的,该进的时候进。在湖泊里的时候,该动的时候动,在小溪在河里的时候快乐的奔腾,过不去的地方用委婉迂回甚至倒退的方式奔向自己的既定目标。懂得委婉迂回,才能有更好的更圆满的结果。


第三个内容:“道和德”


现在“道德”这个词是后来儒家经典中出现的,我们不能用它来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两个字。如果这样,那就太狭窄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就是语言,语言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无法用有局限的语言,来解读这个高大的、全面的道。如果这样,解读出来的道就变得片面了,变得低下了。不能用语言,用什么呢?老子很聪明,用形象。给出一个形象,让大家自己来领悟。


关于老子的道有两层含义,一个叫天道,一个叫人道。人道就是道落实到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走在道上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方向和目标,因为没有方向和目标我们就会迷路就会迷茫,即使力量再大也无法发挥作用;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规则和境界,因为古往今来走道都属于交通,交通就要有规则,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在规则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礼让,走道走出境界来;第三个问题是红线和底线,进山后我们会发现,只要有道就有边界,边界外边就是深沟、深渊,而此时的边界就是红线和底线,对此我们要敬而远之,否则再往前闯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大的危险。


道给大家领悟完了,我们再来领悟一下德。德字更简单,我们看德字怎么写。德双立人,我们一起走在道上。下面是个十字,遇到十字路口怎么办?十下面不是四,而是目,眼睛要盯着前面的道,然后一心遵循那个道。德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按照道去做人做事,把道搞清楚了,按照道去做事就是有德,违背了这个道就是失德。


《道德经》这里边最强调的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逻辑,就是道在前而德在后。一定要把这个逻辑搞清楚了,我们这一切事情才能够顺理成章。


如何做到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67章概括了:“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老子说,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很大,“似不肖”,好像不大对。“夫唯大”,就因为太大了,大到没有边际,摸不着,看不见,“故似不肖”,所以好像不大对。大家笑我们这个“道”不像一个东西,讲不出一个道理来,听了半天,不晓得说些什么。老子概括到最后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我有三宝最重要,你坚持按照这个去做就好了。


一曰慈。慈,故能勇。做领导首先要有慈母情怀。慈母是一种勇敢和担当的精神,在出事的时候,即使畏惧也能勇敢的承担责任。


二曰俭。俭,故能广。俭就是节俭节制,人要节俭,人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想要使长久持续,那就要节俭。


深度好文!《道德经》被西安交大教授整理的如此清晰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如何成器,就是不敢为天下先。作为领导要懂得谦让,不要什么好处利益都抢在自己手上,领导大家就要懂得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后面,这才是《道德经》里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的含义。第66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7章“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个内容:“换位思考”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知其雄,守其雌。中国古代讲一个词叫“韬晦”,一把明晃晃的剑放到剑鞘里,不单是为了保护它,更重要的是隐藏其光芒。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例如韩信受胯下之辱,孙膑装疯卖傻,刘备韬光养晦,给曹操种菜等。


第二,知其白,守其黑。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李牧、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王翦军事指挥才能杰出,曾率军消灭燕、赵,扫平三晋;大败项燕,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后官拜太师、封武成侯。在与楚国交战前,当时秦始皇问手下将领歼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王翦回答:“60万”,而李信说自己只要20万足以。但结果却是李信败北而归。


最后秦始皇只能给王翦60万大军让他攻楚,王翦知道,秦王这个人有猜忌之心。王翦在灭韩、赵、魏的过程中,已经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再灭掉楚国,他的功劳会更大。功劳大,对王翦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会让秦王的猜忌之心更重。秦王猜忌心变重,那么王翦就会有生命威胁。白起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例子。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出征的时候,一定要秦王多封一些土地给他,甚至走到半途,还派人回去让秦王把这件事落实到位,就是他想打消秦王猜忌心的表现。这就是知黑守白。


第三,知其荣,守其辱。《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曾描写过一句话: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但前提你必须是明月,必须是大江,低调需要资本,所以首先必须拥有一些资本,才能知其荣,守其辱。


第40章讲“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一,反者,道之动。道是向它相反的方向运动。我们要学会站在和自己相反的角度和立场,把同样的问题进行分析梳理。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在总结事物运动的规律时曾提出过一个正反合的理论,其实也就是说事物在生命的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会反映出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正面思考,反面换位思考,正反合起来统一理解。


第二,弱者,道之用,就是柔弱胜刚强,要懂得示弱。道家讲的弱,它只是让人学会示弱,根本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弱者。你不断地积蓄力量,真的时机到的时候,发挥作用的时候,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柔弱是外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迷惑敌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才是本质;柔弱胜刚强,是一种善于胜利的方式和手段。


古往今来,把道家这种思想概况的最全面的是我军的游击战争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打不过你,我跑,我才不和你争一城一地的得失;打得过你,我也跑,我诱敌深入,不是说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吗?“敌驻我扰”,之后是“敌疲我打”,这已经够狠了吧,事情还没完,“敌退我追”。不过这里时机没到的时候,千万不要出来,因为“鱼不可脱于渊”,人也罢国也罢,力量是有边界的,权力也是有边界的。如果跳出边界,就会像鱼脱于渊一样自寻死路。


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相辅相成。任何事物都有“有”和“无”两个方面,有的方面让我们能观察它的边界,无的方面让我们能观察它的妙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能只看到有形的东西的作用,还要看到无形东西的作用。不能只看到这个世界物质财富的作用,更要看到人的精神的作用。这样,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才能更全面。如果一个社会只看到有形东西的作用,而忽略了那些无形的东西的作用,甚至把它视为无用。那么我们的物质世界越发达,我们精神家园就会越荒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道德经   秦王   楚国   敢为天下先   道法   圣人   边界   美文   万物   老子   深度   道理   教授   清晰   领导   地方   经典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