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都说清朝无昏君,此说是有据可考的。除了勤理朝政,帝王还附庸风雅,有不少诗作传世。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康熙大帝有《康熙诗词集注》,四易其稿,全编成50万言,其中校注45万言,计古今体诗凡1135首,词12首,共1147首。

乾隆帝更是独领风骚。

中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不是现在存诗九千多首的陆游,也不是写了一万多首杨万里,而是大清皇朝乾隆皇帝!

学术界对此早有定论:乾隆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人。

2014年,故宫的工作人员清理文物时发现,两个写着“乾隆诗稿”的箱子里一共装有乾隆诗稿2.8万余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万多首,共计4.5万余首(其中有重复)。

要知道,历经289年的唐朝一共出现了两千多名诗人,他们写的诗集结在一部《全唐诗》里,加起来也就48000余首,而乾隆仅以一人之力便傲视群雄。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据说,乾隆这位文青从十多岁就开始写诗,坚持不懈用诗歌记录生活,平均每天得写2首,创作之勤勉秒杀古往今来的一切大小诗人。

乾隆皇帝最有名的一首诗,要算他和纪晓岚“合作”的一首。

《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据说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鹅毛大雪。乾隆见景生情,诗兴大发,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在最后一句时,乾隆皇帝却卡壳了,一时无法完成全诗。

看皇帝陷入了尴尬,纪晓岚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

纪晓岚的神补刀,还真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让一首“顺口溜”到最后大放异彩。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清朝几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一生做过唯一的一首诗。让大家臆想不到的是,其中一句还成了名句,反复被人说道。

话说那一年慈禧母亲七十大寿,慈禧准备给母亲庆祝一番,提前很早就开始准备。

朝中文武百官为讨好慈禧,也都是千挑万选出一份份大礼送到太后母亲的府上。

但不巧的是慈禧母亲大寿当天,正值外国使团来访。

慈禧作为掌权的太后可不敢怠慢“洋大人”,决定亲自出面接待。“忠孝不能两全”,慈禧只能缺席母亲的寿宴。

不过,虽然慈禧本人没能参加,但她让手下送去了许多的寿礼。

这寿礼中除了大量金银珠宝之外,慈禧还写了一点首诗,装裱起来,随礼品一起送到了母亲府上。

那首诗是这样写的:

世间爹妈情最真,

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据说这是慈禧写的唯一一首诗,全诗水平不低,是否有人代笔不得而知,但装裱的诗确为慈禧亲笔,保存了几代人,可惜毁于文革。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光绪从入宫的第二年开始,即在毓庆宫就读。由学问渊博的翁同龢、夏同善等授读。这时的光绪年仅五岁。

光绪帝读书期间是有写诗的作业要求的。他的诗文大都写于光绪甲申年至己丑年(1884年至1889年),《御制诗》则到壬辰年(1892年)。

现存的光绪诗作可以说绝大部分是他学生时代的习作。写得四平八稳,有一定的可读性。

秋意

一夕潇潇雨,非秋却似秋。

凉风犹未动,暑气已全收。

桐叶碧将堕,荷花红尚稠。

西郊金德王,武备及时修。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末代皇帝溥仪虽然紫禁城里有短暂的安稳,但是他的18岁实在过得不够太平。

当时整顿内务府没有多久,太监遣散了也没多久,结婚还不到两年,冯玉祥就过来逼宫。说不害怕那是假的,绷紧的神经总要有所松弛。

溥仪大概在这时候写了一首给文绣的爱情诗,也许是寂寞宫廷的感慨,也许是苦闷生活的发泄。

古诗词里的清朝帝王手笔

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

宁同千万死,岂肯两分张?

孰意君至此,悲秋渐若忘。

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清朝   紫禁城   光绪   见景生情   乾隆   寿礼   诗稿   芦花   古诗词   府上   诗作   太后   手笔   美文   帝王   康熙   慈禧   诗人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