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扬州十日”

什么叫屠城,很多人认为所谓屠城就是把城里的人都杀光。

如果是要杀光所有人,那也就罢了,左右都是个死,一刀的事。

但真正的屠城,远比一刀砍死要残酷的多。

在古代,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已经放弃抵抗的居民,但凡有一丝可能,统治者都不愿意进行屠城。

之所以会产生屠城这样的命令,更大的原因,是为了激励前方的士卒,将屠城作为一种奖赏,而且还可以震慑其他的城池。

但是对于士卒而言,他们其实也不愿意屠城。

杀人确实是爽,看到大片俘虏跪在自己的屠刀下任由自己一个个的杀戮,确实很让人兴奋,但杀多了没就没意思了。

杀人并不能带来什么好处,一毛钱赚不到,杀完了还会弄的自己一身污血,脏兮兮的,回去还要洗衣服。

所以杀几个人新奇一下也就可以了,大多数兵卒并无杀人成瘾的嗜好。

但古代的兵卒,几乎全部由穷人组成,他们虽然不会杀人成瘾,但是对钱财有着巨大的需求,无上限的需求。

没人会嫌自己钱多,穷困的兵卒当然也是。

所以,扬州屠城,需要屠十日。

如果真只是为了屠干净扬州所有人,封锁城门后四处放火,每几百米点一处火,一两天时间城中所有人都会被烧死,就算没死也会失去藏身之处,杀人效率极高。

但这么做,对于清兵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明末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很好的还原了扬州十日的惨状,也很好的解释了为啥扬州需要屠十日。

《扬州十日记》名列《四库禁毁丛刊目录》,亦名列光绪八年所刻的《禁书总目》,在乾隆时期军机处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有《扬州十日记》这一书名。

目前还能找到的残本古籍,是在日本发现的。

何为“扬州十日”

1645年4月25日,扬州沦陷,多铎纵兵屠城,下令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但清兵入城的第一天,并未大开杀戒。

因为杀人没有意义啊,士兵们要的是钱,抓紧时间捞钱才是王道。

清兵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的砸门索要财物。

开始的时候,勒索是非常温柔的,并不贪婪,给一些钱,清兵就走了,如果不愿意给,那清兵就持刀恐吓,只要听话,清兵一般不会伤人。

《扬州十日记》是这么记载的:

始知为逐户索金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

当然,这里要说明一下,这里的“意颇不奢”是以作者王秀楚的眼光去看的,但王秀楚本人是当地乡绅,典型上流社会的人,扬州城破之前就和明军杨姓守将交好,获得其庇护。

十万八万的对富豪来说确实不多,但确实可能是普通居民的全部财产。

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件事,最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清兵都是求财不害命的,只有少数清兵顺手杀几个人过过瘾。

毕竟此时的扬州已经是在跪迎王师,百姓曲意奉承,一般人自然不会滥下杀手。

忽叩门声急,则邻人相约共迎王师,设案焚香,示不敢抗,予虽知事不济,然不能拂众议,姑应曰唯唯。

但扬州城仅100余万人,而入城的清兵高达十余万,人均勒索10人,也就是大概2户的样子,就已经把扬州全城勒索一遍了,半天就可以把全扬州搜刮干净。

所以从第二天开始,勒索行为迅速升级。

清兵大开杀戒。

此时的清兵已经看清楚了,僧多肉少,扬州虽大,但清兵太多,慢慢薅羊毛的话自己最后可能汤都喝不到,不如直接把羊宰了吃肉。

你不抢,别人抢,你不杀,别人杀。

很快所有的清兵都疯狂了。

我不管你昨天是给哪个清兵交钱的,今天必须给我足够的钱,给的钱让我满意,那就可以保得一命,不满意,就一刀砍下来。

直接以杀人相威胁,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程度拿到居民隐藏起来的财物。

你之前的金银珠宝是埋在土里也好,藏在墙里也罢,我懒得找,你自己挖出来给我。

不给,就去死。

如果杀绝这一户全家所有人,都没人能给出更多的钱,那就证明这一户确实没钱了,杀人可能杀错了。

但也无所谓,既然你都没钱了,还留着干嘛,杀了就杀了。

人人都争先恐后的搜刮钱财,生怕被别人抢先了,这就导致清兵的胃口徒然变大,而居民手中的钱财迅速变少。

金银珠宝自然是全部拿走,连妇人的衣服,好看的也要拿走,幼儿脖子上的银锁,也要带走,可谓是刮地三尺。

予妇衣饰置两瓮中,倒置阶下,尽发以供其取,凡金珠之类莫不取,而衣服择好者取焉。既毕,视儿项下有银锁,将刀割去,去时顾予曰:“吾不杀尔,自有人杀尔也。”

很快,就有人被搜刮一空,再也拿不出钱了,然后全家都被下一波清兵给杀的干干净净。

慢慢的,被杀的人越来越多,还能交出钱的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没了钱,就把自己藏的严严实实,但扬州城就那么大,能藏人的地方就那么点,绝大多数人都找不到安全的藏身之地。

更何况,还有不少本地人,主动给清兵当向导去搜寻藏匿之人,只求自己能活命。

动手杀人的清兵越来越多,还能侥幸活下去的扬州人越来越少。

榨不出钱财后,清兵们就把男人和样貌普通的女人给屠杀一空,而把那些有姿色的女人给搜集起来。

毕竟在那个年代,把这些女子运到后方,也能换一些财物。

但这些漂亮女子的遭遇,并不是现代的普通人可以想象的,绝不只是被奸污就能免于伤害的,万般逢迎,也就只是能活一命而已。

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就这样,扬州城内的百姓被一轮轮的收割,被彻彻底底的榨干,等到割无可割了,人也死的差不多了,差不多也就到了十日之期了。

扬州城百万居民,事后被清点出80余万尸首,十万清兵人均杀8人。

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後约计八十万馀,其落井投河,闭户自焚,及深入自缢者不与焉。

连杀10天,共杀8人,平均每天杀0.8人,杀人效率看起来确实不高,但这更恐怖。

因为这80万人,是在极端的恐慌和绝望下,被人一点点慢慢杀死的。

清兵给了每个人生机,让每个人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虽然满城都是死尸,但你觉得只要自己小心点,就能活下去。

有希望是好事,不过等屠刀架到自己脖子上的时候,你反而会更加的绝望。

让人在恐惧和希望中折磨数日再杀死,这远远比一开始就无差别屠杀要残忍的多。

这就是古代的屠城,人间地狱已不能形容其凄惨。

今天的世界,处于和平时期,但也仅仅只是50年的和平而已。

哪怕是古代的封建王朝,200余年的太平盛世也并不罕见。

所以今天的和平,绝不代表永久性的和平。

所谓人道主义,大国切磋的时候还有用,一旦打出真火,进入真正的战争时期,一切规矩统统作废。

《扬州十日记》的最后一段是这么写的:

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间皆身所亲历,目所亲睹,故漫记之如此,远处风闻者不载也。

後之人幸生太平之世,享无事之乐;不自修省,一味暴殄者,阅此当惊惕焉耳!

我给大家翻译一下最后一句:

如果后人有幸生于太平之世,享受到无战乱的快乐;那些不加强自我修养,不进行自我反省,反而沉迷于享受的人,阅读此文,应当惊醒警惕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扬州   兵卒   太平   清兵   士卒   杀戒   屠刀   几个人   财物   钱财   美文   所有人   确实   居民   和平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