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银行职员什么都不能做吗?没有“驱动力”的职场不值得度过

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 “没有看到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话语中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人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计划和思考,清楚地感知自己度过的每一分钟、每一秒。 否则,就像行尸走肉一样,过一天,算一天,去哪里,去哪里,这样的人生不仅浪费时间,也没什么意义。

  同样的事情,即使进入职场也是一样的。

  在职场上,无论工作做得好不好,晋升的快慢也没用,基本上经常能看到躺着的员工。


32岁,银行职员什么都不能做吗?没有“驱动力”的职场不值得度过

  像亲戚的孩子赵先生一样,已经32岁了,90后半段,在银行做职员,每天都8点5分了,很舒服。

  虽然在别人看来是令人羡慕的对手,但他自己失败了。 尽管他多次“重新审视”并计划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例如,再过三年晋升为经理,利用业余时间考公务员,每天运动半小时,半年扣除10斤。

  不幸的是,这些目标也只是盯着,到了实际执行的时候,就放下武器投降了。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除了体重增加以外没有什么变化。 用他的话来说,失败了,什么也做不了。

  实际上,像赵先生这样职场的人,“明明心里有动却没有行动”这一连串的情况不少。

  背后的原因是,即使自己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也缺乏思考、做、做别的事情,两者不能很好地融合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基本上有三种驱动力。 一个是基于本能,满足自我生存需要的生理驱动力,另一个是外在的。 也就是说,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那样,这是报酬和惩罚形成的无形的压力。 另一个是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欲望。

  我们平时所说的“驱动力”主要是指这个驱动力。 可以说,这种驱动力已经潜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用科学的方法唤醒它,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就能主导我们的人生和职场。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五个步骤:

  1 .积极暗示

  有成语,想做成事情。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也很荒谬,但它会给我们指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任何事都要努力做好。 你必须不断地思考,而且朝着正向,也就是合理的目标去思考,事情才能最终实现。

  心理学上,有研究表明,能够取得成功的职场人,最初从确定的方向和目标出发,然后积极展开想象,随着想象的深度和具体性,最初的目标也会越来越明确。从而激发自己从心底对成功最原始、最深切的渴望,以实现目标为使命。

  从而不断地提前演练成功场景,刺激右脑,从潜意识中接受、认同该场景,成为现实。

  例如,我们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 有人无论工作时厌倦还是轻松,都会不时借朋友圈发表“加油”、“你能行”、“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感人的话。

  另外,根据公司的不同,也有在上班后马上召集全员,进行口头上的激励等,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的地方。 渐渐地,我会发现你接近完成工作的目标。

  西方有句名言“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那么梦想真的会实现。

  2 .发掘优势

  对于驱动力来说,之所以能够真正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极致,主要来源于个人自身优势的挖掘。

  有名的漫画家蔡志忠曾说过,成功就是擅长和最喜欢的事情。 其中“最擅长和最喜欢”显然是个人优势的一般解释。


32岁,银行职员什么都不能做吗?没有“驱动力”的职场不值得度过

  对蔡志忠来说,画画是他人生的优势。 对此,他曾在椅子上58小时做4分钟电视开场。 42天不开门只做一件事,4年间,完成了40本诸子百家和四格漫画等。

  也就是说,发挥自己的优势,安装有驱动力的驱动“马达”,不用加压,可以一骑绝尘。

  那么,到底怎么发现自己的优势呢? 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能做什么? 就算不擅长,最起码也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其喜欢出现在工作中,即使受挫,也不认为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认为自己还不够,还需要更加努力,想要更加努力。

  2 )我做过什么? 经验往往比知识和学历更重要。 前者是在那里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个人中的成败得失,自己有深刻的体会,对判断是否有优势,当然更直接。

  3 )我最成功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值得“自豪”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这样的事情总是从你手里产生的话,那么隐藏在成功背后的要素无疑是你的优势。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 不是不存在,只是缺乏对优势的发现。

  3 .挑战问题

  人类的潜能往往埋没在解决问题之中,而驱动力只有通过潜能的刺激,才能发挥驱动效果。 面对问题,如果不能主动找问题,把问题的解决托付给别人、外部环境,潜能的刺激就是笑话,驱动力更谈不上。有一个很现实的职场加薪的例子。 我们公司有一个老员工开始工作什么也不说,报告工作也什么也不说。 我在原来的单位工作五年了。 大家注意让他去大领导那里,自己报告个人加薪的想法。 否则,一直这样下去,就不是工作。

  而且,时间再长一点的话,也许会因为年龄问题而一点加薪的希望也没有。

  那位老员工听了之后很感动,但对他来说如何报告,确实也是个难题。 大领导反问,我担心会反问自己,于是懵了。

  但是,他认为,如果这次晋升不成功,真的会失去机会,再也不会来了。 于是,我个人下决心,多次思考了高层可能会询问个人加薪的问题。 领导这样问,怎么说,领导怎么问,怎么回答,反复推送,直到觉得完美为止。

  后来指示大领导晋升时,果然道理充分,响应自由,受到大领导的赞扬,顺利晋升为部门经理。

  在职场中,你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性问题,看起来像成功障碍也是自我驱动的进步阶段,只有不断进取才能找到成长的乐趣。

  4 .养成习惯

  养成习惯,其实就是形成自觉,不强迫他人,也不消耗自己多余的意志,自动完成,这也可以说是驱动力的高级模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就是这样亲身感受的。 对每天早上的漱口、刷牙等活动,完全没有排斥感。 倒不如说,不早上洗脸、刷牙的话,一整天都觉得不舒服,反而不习惯,可以说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因此,如果把养成习惯作为工作的动力,效果就很明显了。

  例如,资深的文笔家每次完成原稿时,都会从头到尾检查文章是否清晰、文章是否流畅、是否有错别字等,都是如此,但刚接触文字的公司的short

  这个细微的差异背后,有习惯的力量。 换言之,总结原稿后马上就能自觉开始检查,这也是长期养成习惯带来的内在驱动力,也可以说是“惯性”。

  习惯就像驱动力调节器,好习惯会继续正向提供驱动力,而坏习惯则相反,最终会使事情发展停滞,重蹈覆辙。

  5 .拒绝投诉

  总是发牢骚,说奇怪的话,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潜在的“伤害”。 似乎终于找到了放弃努力和付出的借口,但内在的驱动力无疑是致命伤。

  5000多人参加的“为什么抱怨”的调查显示,18.8%的人为了发泄内心的苦闷,21.1%的人为了给自己制造逃避的借口而抱怨。我亲爱的妹妹姝一次面试失败,抱怨了好几天。 因为,面试前期进展顺利,但在面试前一天,由于个人疏忽,面试简历溅了一身水,来不及重新开始了。

  结果,面试官看了皱巴巴的简历,认为这样的员工不认真工作,驳回了小姝的入职申请。

  对此,抱怨是徒劳的,反而把浪费的时间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宣泄上,而且束缚着自己内在的驱动力。

  正确的做法是,在认识到错误和就业活动的失败后,不要气馁,反而要从中吸取教训,接下来要避免自己。 这样,内在的推动力就不会被压制而失去作用。

  在职场上,经常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工作的不满,减少不满,做更多的工作,你就会有真正想做好事的愿望,充分有效地发挥内在的驱动力。

  结语

  好好记住那句话,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做不好。 做不好的原因不是认知有问题,而是执行有问题。 明白道理后,如果自我驱动实践,停留在理论层面,就无法体会到自己体验带来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驱动力   都会   原稿   美文   潜能   也就是说   道理   事情   习惯   员工   优势   努力   目标   领导   银行职员   人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