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戏楼

作者:张择天

出品:强子的时光屋

散文:戏楼

我们西北五省大都是以秦腔为主,也就是说的“唱戏”,逢正月过年的日子,关中地区到处都是有庙会可以逛的,人们在结束忙碌的一年后,终于可以遇着过年的时日歇息,偷着闲光去赶庙会了。

关中西部的大多村落,每到腊月年节,他们都会杀猪宰羊,也把鸡舍里用鲜草料和余下的高梁渣喂了一整年的大红公鸡逮住把脖儿给抹了,鸡毛拔了给娃们做成了花翎带插在两鬓乳发间,于是乎,佯装就算是唱戏的戏子了。赶庙会的时候,娃们站在戏楼底下的最前排,好像也看得津津有味。

戏子们在青砖红瓦垒起来的戏楼上声嘶力竭的咿呀表演着,观众们在戏楼下面聚精会神地看着。戏楼周围精明圆滑的小商小贩们趁着赶庙会唱大戏的时间,也顺着赚了个钱袋浑实。

秦腔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启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三秦大地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乡村,几乎没有哪个人不是在秦腔那激昂、豪放的旋律唱腔中熏陶长大的。它的特点是所谓的唱,念全都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我国汉唐时期的诗,词,曲的语言,这些语言特点与音乐特点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艺术独特的声腔风格,即语调高亢激昂,语音生硬,语气硬朗结实等风格。因此,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戏楼也便成为三秦大地一道常见的风景线了。

打着个大花脸,身着黑红绿相间彩色戏袍的戏子在戏楼上咿咿呀呀的唱着,戏楼的两端用开叉的黑漆铁柱支起的大喇叭响着震耳欲聋的声音,一幅红底黑字的楹联分别由戏楼的左右两边悬挂下来,上联曰:官场如戏我如痴入坐且听三叠曲,下联曰:明月在天灯在市开尊共醉万家春。横批为:盛世谱新曲。因为时值新春过年之期,人们都在走亲串友,也议议来年的新农事。

戏楼外观主体是工匠师傅历时一年多时间精心打造而成,上部墙体采用浮雕工艺制作,左侧刻以关于秦腔戏曲的发展故事为背景,右侧刻着反映人民群众百折不挠与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主题的图案,这不仅彰显了浑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也纪录着人民群众的民俗风情活动场景。戏楼浮雕图案以下部分大多用青灰色瓷砖装饰点缀出来,底下地脚线用石材加工而成,上面分别雕有动物图案。中心戏台外部用不锈钢管焊接制作,高度约有一米左右。

那个年代因为一出出的戏在演出,戏楼看起来也是蛮花红柳绿的,许多个夜晚,乡村最亮的地方就数戏楼了。偶尔有不去观戏的夜晚,戏楼上传出的咿呀之声也会缭绕大半个村庄,撩的人心里直发痒。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乡村唱戏的人越来越少,老一辈的人已经老去,年青人却觉得外面的花花世界比戏楼更吸引人。但是在许多个午夜梦回的夜晚,那些美不胜收的唱词还时时回响在耳畔,更有穿着锦衣绸缎的花脸戏子依然在铿锵的表演着。

暮雨入画将离愁绘入在这方戏楼之上,将那陈词也似乎唱出了新调,那日你折尽长安的柳,陪明月登这戏楼不肯休。在人生的励炼中涵养从容的定力,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戏楼上,举足若轻,击节而歌,台上演戏的人与台下听戏的客一起痴迷,趟不过出将入相的门槛,本来就很少的人间光阴一晃而过,也经不起挥霍,那些一遍一遍重复的悲欢离合,屈指掐过剧本的厚薄,而戏楼的影子却依然朝向人们生活的地方,它见证过秦腔的繁荣,也目睹过鲜活的民俗生态。

于是,戏楼不仅记录着秦腔戏曲千百年来的兴衰沉浮,也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

原创作品,转载注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戏楼   关中   出将入相   声腔   花翎   秦腔   戏子   浮雕   激昂   戏曲   美文   明月   乡村   图案   散文   夜晚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