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文章插图是一组以少年周恩来(1910——1913)在东北求学三年为主题时间段的系列章,领头的两枚纪念章,背面均为“中国 沈阳”,正面图案为:周恩来左向侧脸浮雕像下铸刻(1910——1913)字样。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在五四运动之前,周恩来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的诗歌直抒胸臆,字里行间浸透了拳拳报国志向,浓浓赤子真诚。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周恩来出生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清政府丧权辱国、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他从小就萌发了强烈的报国志向,积极探索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思想和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1910年——1913年,少年周恩来在东北求学三年,先后就读于奉天省银州银岗书院和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小学。在此期间,他曾经模拟陆游的《示儿》,创作一首七绝诗:

战火洗劫万室空,吾侪争见九州同。

华师尽扫列强曰,捷报飞传告鳌翁。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民族独立和富强的热切期盼。诗中的鳌翁是周恩来非常要好的同学何履祯的爷爷何殿甲,何老先生字鳌峰,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爱国心的私塾先生。周恩来到何家去做客,何老先生非常喜欢胸怀大志、天资聪颖的周恩来,他常带周恩来和何家的几个少年到村子附近的日俄战争战场旧址去“讲古”。国家破败的惨状,深深地激发了周恩来的爱国之心。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周恩来很早便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曾撰文写道:“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显赫名声,而是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远大抱负。这开阔的胸襟,开放的格局为他的政治家生涯铺垫了底色。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有感于军阀混战、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国家政治局势,他用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绪,在《春日偶成》诗二首中,他这样写道:

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理想照耀中国——少年周恩来诗歌中的初心

1922年3月,24岁的周恩来在给觉悟社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这是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昭告友朋的誓言,也是他一生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动力。看似朴素浅白的一句话,里面有热情、有坚守、有牺牲、更有忠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周恩来   奉天   中国   浮雕像   救国救民   外侮   自顾不暇   丧权辱国   少年   浅白   直抒胸臆   初心   列强   志向   美文   远大   诗歌   民族   理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