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你看别人家的某某”这句似乎刻在我们脑子里的一句话,无论年龄多大,想必一听就会不自觉地皱起眉头,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不仅是一个庇护的港湾,也是言传身教的代表,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但问题是,孩子稚嫩的心灵不会筛选父母的言行举止,因此,父母习惯性的话语,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

不自觉地将孩子与其他同龄的小朋友,是很多家长存在的“通病”

对比,似乎是家长们的“通病”,而在如今的“教育内卷”下,无疑是把这种对比体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许多家长忽略了自家孩的年龄,下意识地“从娃娃抓起”,导致很多人从小就要“与众不同”。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更有甚者还要讲究“门当户对”,朋友要找学习好的,爱运动的,而且似乎自己水平不足,也就不好意思和比自己“厉害”的人做朋友。

于是大家会不自觉地把孩子相互对比,看看是否超越了对方,似乎这样就获得了胜利。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有个“对比参照”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

在父母眼里,大家都是同样的年龄,同样的教育,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比别人差。而给孩子一点压力会让孩子快速成长。

“我家的孩子一定是天才,没有理由比别人差”、“也许让他看看其他比自己好的孩子,就会自己发愤图强。”多少家长怀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给孩子找来了自己看“好”的参考。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于是,一个个“别人家的孩子”出现了。人家都能做到,为什么你不行?是不是你不够认真,还是说你不够努力?

凭空多出来一堆莫须有的问题,于是,孩子们看着自己“应该”超越的目标,心中怎会没有敌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出现善妒不爱分享的情况也正常,这并非是因为娃不懂事,而是家长总给其设立“假想敌”造成的。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事实上,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来说有弊无利

人们很难对自己的敌人产生好感,哪怕这是一个精神上的敌人。

而孩子的思想更过于单纯,无论是将敌意表露,还是藏于内心,都会对生活和自己造成伤害,所以家长注意别进这个育儿“坑”。

▼父母简单的一句话,会成为孩子心里的一根“刺”

如同开篇所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在一言一行中都有体现。父母可能都不了解自己的举止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的影响,不知道自己哪一句话就会伤害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

也许孩子不是父母世界的唯一,但父母一定是孩子最后的依靠,于陌生的世界,父母的喜怒哀乐都会感染着孩子。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父母的一次笑容,可能会鼓舞孩子再一次的尝试,相反,父母的一次生气,可能就会让孩子对一件事物产生恐惧。

这些积攒下来的情绪,有的会在孩子心里扎根,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新塑造或者完善,再一次影响孩子的待人处事。

▼影响自身的人际关系,将同学的行为都视作不友善

如果敌人发挥出了更好的实力,你会怎么想?肯定不会开心地送上祝福。如果同学的一次进步,就会使自己得到一次唠叨甚至批评,你还会和他成为朋友吗?

当同学做的一切都有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必然会影响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于是,当孩子认定了“假想敌”之后,总会有意无意流露出敌意。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而这敌意也会被同学接收,形成恶性的循环。而且大多数家长所设立的比较对象,都会是与自己孩子亲近或者熟悉的人,更是严重破坏了孩子的交际。连最亲近的朋友都要提防,还有谁能成为知心好友?

▼变得善于妒忌也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分享

当周围的一切都有可能是敌人后,孩子必定会没有安全感,甚至会极端地认为是不是同学抢走了父母的爱,是不是父母不要自己了?

这种心理会让孩子害怕,这些抢走自己父母的人会不会抢走自己更多的东西?而后又会催发出妒忌心理,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也许在这种压力下,孩子会短暂地成长,但这种状况一定是弊大于利的,并且伤害孩子的身心。

▼无法正视自己的行为,对自我判断过于盲目

一次次的“打败”假想敌却不能换来父母的满足,似乎永远都有比自己好的存在,这无疑是对孩子的重大打击。

努力却换不来成功,“也许我真的比不上别人”,自卑的心态就这样蔓延开来。封闭自己或者对抗家长,无论哪一种都会加剧冲突。

当孩子的存在只是为了超越他人,那么他连自己最后的价值都失去了。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且闪耀的个体,不能仅凭自己的判断就为他们拉起“及格线”

人生而不同,“别人家的孩子”的闪光有可能只是自己孩子的弱项,如果只能一味地看见自己孩子的缺点,那在孩子在家长眼中可能就不会再有优点出现了。

《家有儿女》中当母亲斥责孩子多少课成绩不及格,只能排倒数时,父亲却能一眼看见孩子好的几门课程,并夸赞孩子沟通能力强,在班级中人缘好,这才是父母应该学习的榜样。

懂得如何正面引导孩子,才是父母树立自己育儿经的前提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给老师就觉得自此无忧了,却不知老师只能教授知识。

家长自己的行为准则才是交给孩子为人处世最好的老师,孩子会潜意识学习父母的行为,然后转化为自己的道理。

在育儿中树立“假想敌”,对孩子有弊无利,家长注意别进“坑”

还有的家长会通过奖励来让孩子进步,最后却不能完成自己的承诺,这种欺骗的行为是对孩子也是种伤害,他们可能会不再相信自己的父母和任何人,甚至走上欺骗的道路。

此外,如今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即便是幼小的孩童也能浏览到远超自己理解的知识,这时家长如何去其糟粕,把正面的世界展现给孩子,才是让孩子顺利成长不走歪的关键。

总而言之,对孩子来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远超知识的教育,家长在望子成龙的过程中,不应该揠苗助长,反而让孩子失去了天性。大多数时候,引导远比教育更有用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假想敌   家长   孩子   都会   可能会   敌意   通病   美文   举止   敌人   年龄   父母   同学   老师   朋友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