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那会儿13

燕山角下的列车,疾驰在坝河桥上的隆海铁路线,环绕在我们2000多人口的闫谢大队东南方向;村西是310国道,这是豫西六七十年代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一“红旗大队”,闻名于乡里。

且不说每天迎来轰轰烈烈的省内外参观车队连绵不绝,暂别谈村史家史展览馆、爱国教育展览馆、农科普及展览馆的参观团成群结队,40多名迎接宾客的青年业余宣传队和十余名讲解员优秀素质,体现了村风乡貌的品牌。

单单那三十多名加工厂职员,日夜守卫在三台小麦磨粉机,两台玉米磨粉机,碾米机,一台脱棉籽机,一台弹花机,一台饲料粉碎机,一台榨油机,为壮大集体经济立下汗马功劳,也为邻村的乡亲们提供方便。

还有四十多名园艺队职员,常年守卫在燕山东坡的一百多亩硕果累累的枣、核桃,梨、苹果、桃山岭上,为外贸公司的出口提供优质产品。

再说二十余名砖瓦厂职员,不分昼夜忙碌在厂区内外,与泥土结下了难分难舍的缘,为集体经济的收入添砖加瓦。

更精彩的村东大型电灌站和北塬大型电灌站,管道700米长,高度100多米。覆盖全村耕地面积,打破了历史上罕见的农耕方式。十多名职员守卫着大小五个抽水站,保证小麦、玉米高产稳产800百斤,也有达1000斤的,提高了四倍,实现了“问老天要粮,向自然讨吃”的口号。

我们第二生产队和山坡地区的八队是“老大难”队,每个工日值6角多元钱,每年都有五六户欠款,队长常受到支书的批评,社员最高能分300多元,相当于每月27.5元级的工人工资;一队和六队工值经常接近一元钱,深受大家羡慕。

社员们平时粗细粮混用,粗粮细作,生活水平可称得上芝麻开花。即是集体解散时,生产队库存小麦几千斤处理时也没人要买,我亲手经办的,贰角贰分钱买给做生意人。

随着集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队76年又购买了两台45型轮式拖拉机和一台链条式东方红拖拉机。

笔直的南北和东西两条“大寨”路,相交在加工厂门前,也是卫生室、代销店、免费理发室的服务社员中心区。

村内外排满各地参观的团队和大客车、小汽车(六七十年代的汽车都是省和县级的企业或机关用的),“学闫谢,赶闫谢“的赞声不绝。“抓革命,促生产”双管齐下。

宾客的到来,首先观看宣传队的表演,再由带队领到村史家史展览馆、爱国教育展览馆,农科普及展览馆。然后到各生产队的田间地头参观长势喜人的庄稼,和干活的社员询问业务谈家常,最后到大队部接待室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各条战线的人士都有。

解放军战士参观爱国教育展览馆,讲解员转换图版时,喊出:“向左转!"后,个个目不转睛,岿然不动。事情反映给连长时,他说:“如果谁都能指挥他们,还叫军人吗?”

大队有规定:每个农户家院,都是早上挂起红旗晚上收回,屋里正面是“红书台"或“宝书台”,摆放着《毛泽东选集》1一4卷。不识字的老人们也能背诵毛主席语录、诗词或样板戏词,唱红歌。因为他们经常开会学习,提高了文化素质。

我们的支书任猪脸,是旧社会逃荒和父亲讨饭到这个村的,抗美援朝返乡后任职不识字,讲起话来如连珠炮,滔滔不绝,抑阳顿挫,不用发言稿,参观的代表望着他一米六不到的个儿,被讲话所吸引,开玩笑地说:“人不大,声倒不小"。

老支书当年最大的荣耀,就是参加全国劳模大会,被毛主席接见。他办事不浮夸,不骄不躁,关心群众,在一次计划生育小分队罚款低债时,搬走社员家具,他得知后,连忙派人到去公社的路上追回。

当年,我们就是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农村渡过了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生产队   村史   电灌站   燕山   家史   宣传队   磨粉机   讲解员   集体经济   爱国   社员   展览馆   美文   小麦   大队   职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